國際市場碳價差異巨大 引發“公平與合理”之爭
不過,無論是初始的48元/噸還是較高的82.79元/噸,與歐盟碳市場價格相比都屬低位。2023年,歐盟碳價一度突破100歐元/噸,按照當時匯率換算超700元/噸。
由此可見,不同國家碳市場上的碳價存在巨大差異,這也引發了廣泛討論。例如,有聲音認為,全球每噸邊際碳排放效果應該是相同的,每噸邊際
碳減排、碳吸收或者碳存儲效果也應相同。這類專家認為,由于各國推動
碳減排工作的起步時間不同,各區域間的碳市場價格差距較大。在碳減排初期,一些較容易的改進就能實現減排,減排成本和代價較低,碳價格也較低,在一些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尤為明顯。此時,如果一些國際性排放大戶通過購買此類
碳信用來抵銷自身過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即會面臨“漂綠”質疑。
基于此,從國際協調角度出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最快和最切實際的碳定價政策是制定國際碳底價,即到2030年,發達經濟體的碳價格要達到75美元/噸以上,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達到50美元/噸以上,低收入發展中經濟體達到25美元/噸以上。
對于該理論,也有不同聲音。例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路孚特碳高級分析師譚琭玥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IMF設定的2030年目標價格對于中國而言較高,目前中國的技術水平和碳市場的成熟度都有待提高,需要時間來發展。
李菁也認為,中國當下的碳價反映的是此刻減排成本的接受能力,這是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減排目標下形成的碳價,是合理的,而要求中國的碳價和歐盟的碳價一致有待探討。
對于如何確定碳底價水平才能充分體現不同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魯政委表示,盡管IMF考慮了為不同經濟體設置不同的碳底價,但有研究顯示,IMF建議的最低碳價水平對于發達國家實現其自主貢獻目標并無實質性影響,但會大幅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與成本。因此,如何通過設置合理的碳底價確保各國在減排中的公平性是一個重要挑戰。
魯政委提出,除了碳市場的直接交易價格,還有一些隱性的碳價需要被考慮進去。“實際碳價是多種顯性、隱性碳定價機制的綜合結果,簡單設置國際碳底價可能會忽略部分隱性碳定價政策的作用。”他表示,除了
碳稅、碳交易等顯性碳定價機制外,還包括可再生能源補貼、化石能源稅、低碳標準與法規等隱性碳定價政策與工具,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隱形碳定價政策可能更加有效。
實際上,放眼全球,各國的實際情況差異很大。不少專家都認為設置固定的碳底價不利于各國氣候與減排政策的靈活性。業內人士表示,具體實施機制上需要慎重考慮,應當秉承公平、靈活的原則,并根據歷史排放量和發展水平等因素,有區別地讓各國承擔不同的責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