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
碳價存在巨大差異。比如2023年,歐盟
碳價一度突破100歐元/噸,按照當時匯率換算超700元/噸。
IMF提出的國際碳底價顯示,到2030年,發達經濟體的碳價要達到75美元/噸以上,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達到50美元/噸以上,低收入發展中經濟體達到25美元/噸以上。
不少
專家認為,設置固定的碳底價不利于各國氣候與減排政策的靈活性,具體實施機制上需要慎重考慮,應當秉承公平、靈活的原則,并根據歷史排放量和發展水平等因素,有區別地讓各國承擔不同的責任。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目前已有的電力行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民航等行業都可納入全國
碳市場參與交易。此外,金融機構要作為中介機構參與進來,這有助于暢通
碳交易。
近日,全國
碳排放權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第二個
履約周期迎來配額清繳時刻。根據生態環境部規定,控排企業須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1年度、2022年度的配額清繳。
相較第一個履約周期,盡管全國碳市場仍然只吸納了電力行業作為交易主體,但一些變化也在悄然發生。如何看待過去一年全國碳市場碳價的波動?背后的漲跌邏輯何在?國際碳市場
價格差異巨大是否會導致新的失衡?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