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碳中和工程,國之重器
農林生態系統和3片碳中和場具有碳吸存與替代減排雙重功能,是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的主要陣地,又是生物質資源庫與生物質能田。
農林碳中和工程由2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改善3片碳中和場的農作物、能源灌草及喬木林的群體結構與管理,增加碳吸存與生物量產出;第二部分是非糧農林生物質與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材料和化工產品等綠色產業,增加替代減排力度。
農林碳中和工程具有年增匯37.4億t二氧化碳和年增12.1億t標煤生物質能的潛力。
農林碳中和工程的核心與重點是在3個碳中和場加強植物體培育和生物量產出基礎上,全面、科學部署綠色供熱與發電、液體生物燃料、沼氣-生物天然氣和全生物降解塑料4大支柱產業體系,以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改善全國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第二農業”發展。
4大支柱產業的一代技術與商業化在中國已經成熟,熱化學合成生物燃油與全生物降解塑料的二代技術已處世界前列,正蓄勢待發,報效國家。
實施農林碳中和工程的建議是:作為重大專項列為國家長期計劃;成立有相關業務部門參加的“農林碳中和工程”辦公室,建議辦公室設在農業與農村工作部;成立基于5G的“農林碳中和工程”研究設計院,為工程實施提供技術支撐與指導;設置“第二農業”學科、專業與學院,培養人才;選擇300~600個縣(市)進行不同類型農林碳中和工程項目先行示范,爭取在2030年碳排放達峰前為中國乃至世界找到碳中和綠色方案。
農林碳中和工程是集保護環境、能源換代、做強農業-鄉村振興-惠及農民于一役的國家工程,乃國之重器。
致謝: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為本文提供了建議、資料與幫助。
作者簡介:石元春,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質工程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為土壤地理和鹽漬土發生與改良,農林生物質工程戰略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