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暖與發電
煤碳是第一大碳源,替煤的擔子最重。替煤者多,然效果大相徑庭。
2013年霧霾大爆發,國務院緊急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的重要舉措是“煤改氣”。
本已“氣荒”多時的國內天然氣驟然吃緊,四方告急。
氣不夠,“煤改電”行不行?不行,太貴,且多來自于煤。風能太陽能行不行?不行!杯水車薪,遠水不解近渴。
此時,原料充足、制作簡便、靈活機動、改燒容易,且熱值接近于煤卻比煤干凈,排放標準接近天然氣卻
價格便宜一半的生物質顆粒燃料脫穎而出,臨危受命。
當時每年有上億噸秸稈被露地焚燒,污染大氣,肆意排碳,如以秸稈制成成型燃料替煤,豈非一舉兩得,雙重環保?
克霾減排,用煤大戶可以清潔燃燒,然而年耗煤約5億t,高度分散的60多萬個中小燃煤鍋爐是最大難題。生物質成型燃料無疑是最佳選項。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國務院與國家能源局連發8次“緊急通知”,要求以成型燃料供熱緩解“煤改氣”。
2015—2019年的4年間,生物質成型燃料年生產能力由900萬t增長到1500萬t,已發展成為一個覆蓋酒店、學校、醫院、居民小區、商業辦公區、工業園區,涉及食品、醫藥、機械、化工等眾多領域的綠色供熱產業。
同此,生物質發電也是替煤減排的簡便有效辦法,特別是對遍布中小城市的中小火電廠。
到2020年底,生物質發電累計投產項目1353個,裝機容量2952萬kW,年發電量1326億kW·h,可比肩于一座三峽電站。
生物質發電的年均小時數在7000 h以上,而風電僅2000多h,光伏發電1600多h;據測算,每投資1億元人民幣,可生物質發電7.49億kW·h,風電僅2.48億kW·h,光伏發電1.68億kW·h。
且生物質發電穩定,原料貼近消費市場,不需遠程傳輸,又有利于振興農村經濟,優勢突出,何樂不為。
然而,“十三五”期間政府大量投資風電與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分別是生物質發電的8.86倍和8.65倍,且“十四五”仍然如此,建議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將“綠色供熱發電”作為重點之一。
就全球而言,商業生物質能源中的“綠色供熱發電”占到七成,以歐洲最發達。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