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換的前世今生
地球大氣圈的組成主要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很少。
4億年前,地球陸地出現生物,特別是出現光合力強的高等植物,利用太陽輻射能,吸收大氣二氧化碳與土壤中的水分,合成碳水化合物,構成生物體,使碳和化學態能量得以保存和積累。
生命與生物質的出現,是地球發展史上的一座偉大里程碑。
導致地球上碳與化學態能量不斷加積的載體是生物質,在長期地質過程和地質作用下,生物質體的碳水化合物持續脫氧,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始有今日之煤炭、石油與天然氣,故稱之“化石能源”。
生物體將地球大氣圈的二氧化碳吸收富集并轉移封存到了巖石圈。
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的200多年里,人類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將深埋地下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開采使用,將億萬年前封存地下的碳又放回到大氣中,其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生存環境惡化。
這些溫室氣體的80%來自于化石能源。
20世紀后半葉,人類社會開始覺醒,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于1992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急切要求替代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放慢全球變暖步伐。
中國正在大規模進行工業化建設,能源消費劇增,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00.2億t,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非常艱巨。
中國的第二、三產業是化石能源的主要消費者,主要碳排放者,是
碳源;唯有從事生物性生產的第一產業是吸多排少的碳匯,是為二、三產業持續提供替代能源的重要基地。
地質時期的生物質吸碳聚能,當代的生物質不僅能吸碳聚能,還可通過現代技術轉化為可再生
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減排二氧化碳。
生物質還可以實現負碳排放,防治大氣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生產
綠色材料與有機化工產品,做強農業與振興鄉村經濟等。
農林生態系統像個萬花筒與百寶箱,需要人們去了解、探尋和開啟它豐富的碳中和潛能。
解鈴尚須系鈴人,且觀今日之生物質將何為!
據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2013)披露,“生物質能和碳捕獲/封存(BE
CCS)是極少有的,能將近幾百年來被大氣吸收積存的二氧化碳吸出與移走的技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