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期探索參與國際自愿減排碳市場,在對碳定價制度的選擇上首先采用了碳排放權交易的政策工具。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當年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工作的通知》,自下而上的
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12年,《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率先發布,中國溫室氣體核證減排量交易逐步開展。2013年以來,深圳碳市場率先開市,上海、
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和重慶試點市場陸續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也在2014年頒布。七個試點碳市場陸續納入了20余個行業、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1082家非履約機構、11169個自然人,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7.42億噸,成交額達187.2億元。地方碳市場的實踐與探索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包括
碳配額分配、行業納入、市場培育等方面。與此同時,海南、香港、澳門等地也在積極探索面向國際碳市場的創新業務,率先推動“一帶一路”等碳金融國際合作。
我國已經啟動并正在運行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出席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期間正式宣布,中國將計劃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2021年,《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陸續印發,首批4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正式發布,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
交易系統建設完成。2024年初,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國務院常務
會議審議通過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全國碳市場目前已經完成兩期履約,分別納入2162家和2257家發電企業,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約為45億噸和51億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比例超過40%。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截至2023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每日綜合價格收盤價在41.46元/噸—81.67元/噸。此外,2015年至2023年,在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成交量約4.6億噸,成交總額約為68億元。我國碳市場目前只有現貨市場,納入行業也僅為單一的電力行業,碳排放配額交易還未對非履約的機構投資者開放,因此,交易額及市場流動性還較為有限,當前我國
碳交易額僅占全球的不足1%。隨著碳市場擴容、自愿市場開市、碳金融發展及更多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未來市場增長潛力是較為可觀的。根據預測,全國碳市場交易規模在2030年前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