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水污染地圖”問世。用戶可通過點擊數字地圖,檢索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超過300家地市級行政區的水質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標排放企業和污水處理廠信息。水污染地圖中列出了超過2500家污染企業,其中不乏大企業,也包括若干跨國公司。
2007年,馬軍和他的團隊又繪制了一張“中國空氣污染地圖”。
在地圖之外,馬軍和他的團隊以及其他環境組織還在努力著,他們不斷收集污染信息,更新空氣污染地圖,發布報告,進而和地方政府溝通,敦促企業公開信息,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
而讓馬軍詫異的是,他們在繪制地圖的過程中發現,一些企業曾經有非常嚴重的污染行為,但是在其環境信用評價上卻反映不出來。
同時,馬軍還有更多的疑問:企業環境信用不良是什么原因?后來環境信用評價變好了又是什么原因?是否有第三方審核確認的過程?
在馬軍看來,最嚴重的問題是環境保護部和人民銀行發布的企業黑名單是不公開的。環保部的黑名單僅發給銀行系統,這樣社會的監督都無從做起。加之銀行環境金融風險評估能力不足,缺乏專業人員和社會中介力量。企業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不足,信息對接和及時交換等方面存在障礙。
“大量重污染的企業現在還能大量得到銀行的貸款,這些其實是不符合國家政策的。但是這些信息都是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多方努力才獲取到的。”馬軍說。
由于缺乏監督和制約機制,銀行在執行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時還是更多地從銀行的商業利益考慮,對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難以暴露問題的企業和個人仍然給予信貸支持。截至2006年,中國工商銀行對某省鋼鐵行業貸款戶由207戶降到20戶,貸款余額由100億元降到68億元。而另外一家商業銀行則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迅速占領了中國工商銀行退出的市場。調查結果表明,此省鋼鐵貸款2001年~2006年間從150億元增至625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全省鋼鐵行業的發展,平均年增長達36%。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