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企業營收、利潤雙增長
記者觀察到,對于成立較早的碳資產管理公司而言,目前已經進入了營收、利潤雙增長的快車道。比如,國網英大(600517.SH)的半年報顯示,國網英大碳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大碳資產”)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1808.74萬元,達到上一年同期的10.5倍,歸母凈利潤305.34 萬元,剔除
CCER 公允價值變動影響,同口徑同比增利 634.05萬元。較上年同期凈虧損8877.75萬元,扭虧為盈。關于業務營收,半年報中提到,英大碳資產上半年
碳管理服務簽約落地超 2500 萬元,累計合同額近 3500 萬元。
此外,碳資產綜合管理服務提供商ST漢能碳(831646.NQ)近日發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3.16%;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有所上升。漢能碳通過財報表示,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利好,CCER項目減排成交量增加。
碳資產管理的業績增長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孫李平告訴記者,對于許多基礎體量很小的行業來說,一定的政策驅動引發高速增長,碳資產管理也屬于這一情況??梢哉J為,此番碳資產管理規模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國際和國內對碳中和目標的空前一致。
當前,碳資產管理服務的主要業務需求有哪些,盈利來源又是什么?對此,孫李平表示,碳資產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企業自身減排手段的價值,讓其減排活動能夠通過碳資產管理活動最大化價值,尋找到最優的減排投入對應的回報,管理碳資產相應的風險。盈利模式則主要是通過碳市場交易實現。不過當前市場活躍度不足,使得挖掘盈利機會的可行性不那么顯著。
《評估》中也指出,碳資產管理的職能主要依托碳資產管理工具(如碳市場融資工具等)而產生,因此碳資產管理有望成為控排企業用來管理、盤活碳資產的重要手段或途徑。同時,對于碳控排企業而言,由于在每個
履約期都可以獲得政府發放的配額,因此具有較大的碳資產
托管、抵質押融資和風險管理等需求。
不過,孫李平也指出,盡管碳資產管理的業務規模正在快速增長,但應該建立在高質量的基礎上。當前的碳市場還不夠成熟,交易的品種不夠多元化,碳市場不夠發達,核心的碳定價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議有序管理碳資產管理的發展,避免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胡宏海表示,碳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業、規范、高質量發展宜早不宜遲。目前,碳資產管理公司的設立幾乎是零門檻,只需在營業范圍內加上相關經營范圍即可。實際上,我國2010年前后設立的一批碳資產管理公司多數集中在清潔發展機制(
CDM)項目管理上,針對企業主體實施綜合性碳資產管理的公司并不多。
胡宏海進一步表示,事實上,碳資產管理并非沒有門檻,而是門檻不低。碳資產管理企業需要對碳市場、機制、邏輯有更清晰的理解,以林草
碳匯開發成CCER資產為例,即便不考慮專業復雜的
方法學,還要求必須是人工林、必須是非經濟林、必須是為了生態修復和保護目的、必須是喬木且有年限要求等一系列條件。具體而言,碳資管有四方面能力需要具備:
一是
碳排放的精準計量和核算能力;二是碳資產的組合管理。企業需要碳資產的組合管理能力,在產能配比和資產布局中考慮
碳排放的因素。例如煤電企業,不同的企業煤炭熱值不一樣,機組效率也不一樣,企業碳排放具備挖潛空間;三是基于碳資產的數字化能力補充。碳排放的可視化是數字化第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清晰所有管理環節、生產環節的碳排放特點、量、挖潛空間等;第二步是計量,特別是基于生產環節的精準計量將是難題,需要結合數字技術突破在能源消耗、生產及消費過程中的全鏈條計量,這個過程物聯網、邊緣計算等都是必要的數字化能力;四是建章立制。企業需要考慮構建完整機制、流程、組織等支撐碳排放管理的專業化需求。推動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管理體系的建設,把可知、可視、交易、核算、考核等納入體系,全面實現領先的碳資產精細化管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