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誤區是林木碳匯的提升占比過大
從各個城市的雙碳方案路線圖、未來規劃藍圖來研判,許多城市錯誤地認為,碳匯的提升能夠對“碳中和”貢獻20%,甚至30%的份額,這顯然是錯誤的。根據經驗判斷,一個縣甚至一個省,一個城市的林木碳匯再提高,也僅能貢獻3%-5%的減碳份額。
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巨大的誤區?因為是受到了一些錯誤的文章的引導,例如,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曾發表所謂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 11.1 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文章指出:該研究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這個結論有兩個錯誤,一是我國的陸地系統,根據現在所作的模型,也沒有那么高的碳可以吸收。如果吸收了,到了年終即冬季大部分植物自然枯萎,原來固碳量肯定是又要排回去了。二是我國2010年-2016年,每年的碳排放已經接近100億噸,就是吸收了11億噸的碳排放,怎么可能達到45%?最多是11%,所以這種算法明顯存在錯誤。
而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我國近些年碳匯任務是“森林蓄積量從2025年180億立方米增加到2030年190億立方米。(相當于每年可增碳匯3.6億噸)”。這與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數據是明顯矛盾的。實際上,我國近些年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了100億噸,如果真如同《自然》所說的“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那么我國每年林木碳匯的量應該在50億噸左右。這些具有明顯錯誤的文章被大量引用,才會導致產生這些誤區。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自然界具有巨大的潛在的碳調節能力,碳調節能力最大的還是海洋,從單位面積來看,每一平方公里的碳吸收能力,海洋是森林的10-20倍,而森林是草原的10-20倍。完成減碳社會責任是一個偉大的事業,但要在科學研究上下工夫。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