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為供熱低碳轉型創造有利條件
近年來,超低能耗建筑、第四代低溫供熱系統、熱泵、核能供熱、數字化等技術快速發展,為我國供熱低碳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
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可以顯著降低建筑供熱需求。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是通過建筑被動式設計、主動式高性能能源系統及可再生能源系統應用,大幅度減少化石能源消耗的節能、低碳建筑。我國已頒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 51350-2019),對不同氣候區的近零能耗建筑的建筑能耗綜合值、供暖年耗熱量等指標進行了規定,相對現行的節能建筑標準,節能達到60%~75%以上,從而在北方地區可以不用傳統的集中供熱方式,僅采用分戶的空氣源熱泵進行補熱即可滿足需求。“十三五”時期,我國積極開展超低能耗建筑
試點示范,類型涉及五大氣候區的住宅、辦公、學校等多種類型,技術逐漸成熟、成本不斷下降,目前已建成超低能耗建筑1200萬平方米,并呈現出從
試點示范建設加快向規?;^渡的態勢。
區域供熱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具備使用更低供給溫度的能力。供熱系統技術不斷進步,第一代供熱系統采用高溫蒸汽技術進行供熱,第二代供熱系統采用高壓技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供熱系統可以在越來越低的溫度條件下運行,溫度越低意味著可利用的低品位熱源范圍越廣。在傳統模式中,區域供熱系統需在高溫環境下運行,以滿足保溫性能較差的建筑高熱量需求,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使用化石燃料才能達到所需的高溫。目前,隨著第四代區域供熱系統的發展,通過多能互補,可將低溫的可再生能源熱源整合到區域能源系統,為實現可再生能源供熱創造了技術條件。
熱泵技術也在快速發展,可為提升供熱電氣化水平提供支撐。熱泵技術可廣泛應用于生活熱水供應、采暖空調、熱風干燥等領域,低溫空氣源熱泵是近年我國自主開發的新技術,適用范圍可擴展到-30℃的室外低溫環境地區,比直熱式電采暖節電三分之二,近年來已在我國北方清潔取暖行動中得到大規模推廣。
以“分布式光伏發電裝置、儲能電池、低壓直流配電系統、智能建筑用電設備”集成為主要特征的“光、儲、直、柔”新型能源系統的發展,為低碳供熱提供了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隨著未來光伏屋頂的大規模普及,可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為空氣源熱泵或電蓄熱供暖提供廉價電力,通過電熱轉換提供熱源,將比主動式太陽能熱水系統采暖更具優勢。若太陽能屋頂光伏系統結合被動式太陽房技術,將顛覆傳統的太陽能供暖模式。
此外,我國未來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核電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承擔電力系統的基本負荷,核電余熱資源將非常豐富,尤其在北方沿海地區,核電余熱供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核電廠余熱利用、跨季節儲熱、長距離大溫差熱力輸送、多熱源的大型熱網調控等技術發展,為充分利用工業、核電余熱等資源創造便利條件。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