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十四五”電力發展的幾點建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已述及中國實現碳中和需經過碳的慢增長、波動下降、線性下降、加速下降四個階段。以碳中和承諾為起步點,“十四五”是第一階段的第一個5年,首先要邁出關鍵性步伐。從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導向看,電力行業在“十四五”期間要做好的工作包括:保障電力安全、彌補電力系統短板、優化煤電功能、啟動一批核電和大型水電建設、推動儲能商業化發展和促進綜合能源服務、以碳統領完善
節能減排政策體系等。同時要做好能源與交通、建筑等涉碳行業的銜接。
——保障電力安全。包括保障電力(熱電聯產的熱力)供應,持續改善用電營商環境,防范重大電力系統安全事故和重大電力生產安全事故等。“安全第一”是電力行業最具特點的行業性質,“人民電業為人民”行業宗旨也是底線思維的體現。保障電力安全同時包括電能的“量”和“質”兩個方面要求,但從科學上和系統經濟性上看,并不能保障在任何時候、任何范圍、任何條件下、對任何對象都百分百保障電力安全。電力安全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技術背景、不同電力水平下有不同量化要求和有序用電要求。在低碳電力轉型過程中,由于隨機性、波動性大的新能源發電大規模進入電力系統(并網或不并網),對電網、其他并網電源、部分電力負荷、熱電聯產的熱力供應等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新型風險(如互聯網黑客攻擊等)對電力系統也形成潛在安全隱患,這些因素對電力安全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需要針對電力安全新特點,制訂專門的量化指標和防范要求。
——彌補電力系統短板。包括還未有效解決和進一步擴大新能源發展而形成的電力系統短板和問題進行有效彌補和防范。一是有效解決拖欠的風電、光伏發電的約3000億元補貼到位問題,緩解新能源企業的困難,增強新能源投資者的信心;同時,根據新能源的發展持續完善后續政策。二是優先解決為消納新能源而配套的電網輸送、電源優化、?。▍^)間聯網問題。三是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包括有序安排煤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燃氣電廠的建設、發電側和電網側重大儲能工程建設(如抽水蓄能電廠)。四是強化需求響應措施,鼓勵工業園區、公共機構、大型用電用能單元等建設熱電冷儲能設施。
——持續完善智能電網建設,更加重視智能配電網建設。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服務、智能能源系統、智能電力系統等形式或模式,萬變不離其宗,其理想的實現方法都是在能源系統的各單元(對象)進行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數字化,在此基礎上形成智能決策對系統進行智能操控。對于電力低碳轉型系統而言,智能電網是基本
平臺(形態、構架),要根據能源轉型的要求不斷完善智能電網,并發揮其基礎性、關鍵性、支撐性作用。隨著分布式發電和微網的不斷擴大,更加有利于就地建設和消納可再生能源。因此,“十四五”應將智能配電網建設放到優先加強的位置。
——明確煤電定位,嚴格限制煤電建設。在保障能源安全和穩定供應上,煤電應承擔托底保供和重要負荷中心支撐性電源的作用,在促進新能源發展上要發揮靈活調節的主力電源作用,在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上要發揮區域能源基地的作用。在嚴格限制新建燃煤電廠的同時,盡可能提高現有燃煤電廠的效率和效益,對于確需煤電支撐的電網區域,在滿足節能、節水、環保要求前提下,對接近設計壽命的電廠,開展針對性的評估和技術改造使其繼續發揮作用。這種做法相比新建燃煤電廠不僅經濟性好,而且原有的外部條件(土地、水源、電網、道路、運輸、社區等)得以充分利用,極大減少新增電源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和電力系統的整體碳排放,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煤電的逐步大規模退出是必然的,但是何時退出,如何退出,不僅涉及煤炭和電廠兩個投資主體,而且根據電廠的不同,涉及鐵路公路運輸、電網格局、西電東送、支撐電源、供熱格局、水資源平衡、上下游產業、地方經濟、國際貿易等各個方面,對此,“十四五”期間應當開展周密而詳細的籌劃工作。
——在保障安全和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啟動一批核電、大型水電建設。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以煤為主的能源大國而言,要實現碳中和離開了核電和大型水電是難以完成的,而且對于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巨型電力系統而言,沒有一定的基礎性高能量密度的電源支撐是很難運行的。而且,核電和水電所解決的不僅僅是能源、電力問題,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密切相關。考慮到核電和水電的建設周期長,前期工作量極大,要想不拖碳中和的后腿,“十四五”必須要有明確而堅定的行動。
——推動儲能商業化發展。儲能是解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低碳轉型的“終極”支撐,決定了能源轉型的形態和進程。但由于大規模、安全性和經濟性好的儲能技術和設備還難有商業規模,成為了碳中和進程中的最大瓶頸。“十四五”要有選擇地盡快推進一些有前景的儲能設備(模組)技術商業化發展。
——促進新電氣化發展,加強與各工業部門和農業電氣化溝通和合作。可再生能源只有轉換為電能才能高質量、大規模、大范圍應用,因為在碳中和目標下,電氣化與低碳化是同義語。但低碳發展要求下的電氣化與傳統的電氣化從內涵上看是不同的。傳統的電氣化主要表現的是為了用電而發電,不考慮其發電能源和發電方式是什么,而新電氣化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轉型的必然,也是為了低碳而用電,電的來源必須是低碳的,發電方式是綠色的。電氣化的主要部門是交通、工業、建筑、新產業部門以及農業部門,這些部門的電氣化與電力部門必須高度合作,互相了解需求和特點,在規劃中要增加部門間的溝通聯系(包括指標體系的構建),共同促進新電氣化發展。
——以碳統領完善節能減排政策。中國的節能減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工業部門的節能減排大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從
碳指標來看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碳減排與節能雖然具有較大的同效性,但在一些領域卻不完全一致,在碳中和的目標下,應當以碳減排作為直接目標,將節能減排統領在碳減排之下。這樣,可以更加有的放矢,而且有利于
碳市場發展。
碳市場已經是國家確定的基礎經濟政策,“十四五”的關鍵是要在啟動碳市場之后快速將碳市場擴大到工業和社會方面。尤其是將低碳政策與碳市場綜合考慮,以發揮碳市場的更大作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