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紀文:中國部分企業適應力較強已開始全方位降碳
在常紀文看來,歐盟碳關稅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應對氣候變化,讓與之貿易相關的國家一起走低碳發展的道路;第二個目的,歐盟向碳排放較高的產品征收碳關稅,或者收取碳稅差額,這會影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歐盟貿易密切的國家的產品競爭力,一些產品的出口可能被限制甚至禁止。
但也應看到,雖然我國有一些產業消耗的能源多,或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歐盟高,同時也有一些產業(比如光伏面板)越來越低碳環保,具有國際競爭力。“總的來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一概而論。”常紀文稱,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還有降碳的空間。
低碳轉型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性革命,必將對我國產生影響。常紀文表示,一些產業、產品要很好地做到節能減碳還需要一個過程,不過歐盟在過去多年間已提過很多標準,中國的一些企業展現了較強的適應能力,發展越來越壯大。“在開放競爭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一些企業的適應力是比較強的,相信以后會做得更好。”
在他的走訪調研中,有些企業已關注到歐盟碳關稅,但還不知道如何應對;也有一些企業已經采取措施,全方位地開始降碳。比如山西安泰集團,所有的工序已經開始節能降碳,旗下公司的微藻養殖固碳項目投產,可將含有二氧化碳的燃煤煙氣合理有效捕捉并作為微生物微藻的生長基,從而轉化成高附加值和高營養價值的藻粉產品,藻粉在藥用、化妝品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常紀文還提到,歐盟限制化石能源使用,是因為化石能源會產生二氧化碳,而我國現在大力發展綠電,未來可能有一些產業或企業會搬到綠電的源頭地區,或者更多地購買綠電。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調研中,我們發現有的企業已經搬到青海、內蒙古等綠電較多的地區。從這個角度看,內蒙古、寧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等綠電源頭地區,可能還會引進一些較好的企業。比如單晶硅生產企業、計算機運算中心等,既是高耗能企業,同時也是高科技的企業,會對產業結構產生正向影響。如果加大綠電用電,產品出口到歐洲受到的沖擊就會更小。”
此外,征收碳稅和使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許多國家調節環境問題的兩個主要手段,不過目前我國國內對碳稅的爭議還比較大,有人認為推行碳交易就不要征碳稅。常紀文對此建議,應盡快加強研究、統一管理,尤其要研究中國如何針對歐盟產品出臺碳關稅的問題。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程維妙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