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金融專業能力建設有待提升
轉型金融的覆蓋面廣,作用周期長,實施難度大。據估計,全球企業脫碳成本約占全球GDP的5%。方怡向提示稱,轉型金融面臨風險收益不確定性難題。“向凈零碳經濟轉型需要大量前期投資,但回報僅在未來實現,高碳企業轉型具有長周期性與不確定性,金融機構難以對企業未來的長期表現做出判斷。”
如何甄別企業是否能實現高碳排放轉型?方怡向認為,高碳企業低碳轉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企業從戰略層面、技術研發儲備層面、經營策略、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開展深度變革。方怡向建議,可以通過核對企業低碳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專利、
專家人才、工藝設備的儲備情況,查看企業內部如何監督落實轉型計劃的治理機制,對企業碳排放歷史數據核算和盤查等方式,對企業是否真正進行低碳轉型、轉型情況如何,進行核實。
汪惠青補充道,目前企業碳排放、
碳足跡等相關信息尚沒有統一的數據收集
平臺,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為高碳行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時信息不對稱現象依舊存在。
方怡向認為,金融機構在開展高碳企業低碳轉型金融支持業務過程中,對于高碳企業低碳轉型的技術路徑分析、工藝清潔改造、設備升級成本收益核算、高碳企業環境風險壓力測試、ESG風險評估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工程類、環境類等技術專家,而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缺少工程、技術類專家儲備。“下一步,針對上述薄弱環節,金融機構需要不斷加強轉型金融專業能力建設,實現轉型金融業務管理流程化、規范化、科學化。”
對于接下來落地轉型金融,汪惠青建議,一方面,要全面構建轉型金融發展管理機制,包括多維度構建有效的數據采集與管理體系;借鑒外部成熟方法論并利用行業專家資源提高環境風險傳導路徑刻畫精準度;探索適合自身業務發展模式的環境氣候風險分析方法和模型工具。
另一方面,要優化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包括探索提供更多類型的轉型融資產品,如拓展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供應鏈融資等;加強‘政銀企’溝通合作,協助高碳行業企業客戶制定適合其特點的應對氣候風險戰略方案,對優質客戶和項目實施差異化政策支持;及時研判高碳‘棕色’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完善相關行業的信貸政策,并在授信審批、利率定價、風險控制等方面積極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