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密集企業轉型進行時
央行數據顯示,2021年央行通過
碳減排支持工具以及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工具,分別支持金融機構發放貸款2308億元、134億元,其中
碳減排貸款帶動年度碳減排478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近日,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2021年業績發布會中談到,在助力減碳過程中,有很多企業會衍生出巨大的融資需求,其中包括存量客戶中
碳排放比較高的企業,要面臨逐漸壓降
碳排放的問題。
“當前,全球高碳產業存量規模仍然較大,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市場需求還沒有‘達峰’。為了實現低碳轉型目標,高碳行業企業轉型時將面臨包括經營壓力、技術局限、缺少足夠政策支持、管理滯后和人才短缺等挑戰。”東方金誠綠色金融部助理總經理方怡向分析道。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認為,高碳行業企業在“雙碳”背景下估值面臨下降風險,受投資者風險的謹慎情緒影響,融資渠道出現收窄;并且,當前ESG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對高碳行業企業信息披露程度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應地,ESG表現不佳的企業融資面臨更多困難。“高碳行業企業轉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關鍵技術研發工作,但這些投資具有長周期性與不確定性,金融產品缺乏有效供給。”
較之于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正是應用于碳密集和高環境影響的行業、企業、項目和相關經濟活動。從綠色發展和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轉型金融的落地迫在眉睫。
此前,2021年央行組織全國23家主要銀行開展第一階段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據央行介紹,該輪測試針對火電、鋼鐵、水泥三個高碳行業,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對企業還款能力的影響,以及進一步對參試銀行持有的相關信貸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水平的影響。測試結果表明,如果火電、鋼鐵和水泥行業企業不進行低碳轉型,在壓力情景下,企業的還款能力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劉建軍坦言,針對碳密集型企業,銀行要時刻關注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轉型過程,對銀行也是很大的挑戰,銀行也需要防范好自身的風險。
談及在支持高碳企業轉型過程中,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因素,方怡向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稱,銀行要警惕高碳資產的物理風險,即氣候變化引起干旱、洪澇、熱浪、海平面上升等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頻率增加、強度上升導致信貸客戶設備、廠房、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加速折損、項目運營維護成本增加、生產減產等;銀行還要注意高碳資產的轉型風險,即社會各界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包括公共政策變化、技術升級迭代、環境權益市場化
價格波動和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創新所帶來的風險。
此外,方怡向認為,銀行還可能面臨連帶責任,七部委《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研究明確貸款人的環境法律責任,商業銀行若對抵押品采取措施并取得所有權,則可能需要對抵押物場地或設施造成的環境污染承擔責任,從而對商業銀行造成直接損失;聲譽風險也是銀行需要注意的,若銀行因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不完善、審查不嚴格而導致貸款企業發生環境和社會風險,則會對貸款銀行的聲譽造成極大影響。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