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境內的碳金融交易主要依托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的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七個省市、以及福建、四川自發設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展開。根據最新披露的數據,截至2020年8月,全國7個
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根據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一系列文件,2021年起,全國碳市場首批控排企業即2225家發電企業的第一個
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此后,預計全國碳市場在“十四五”期間將逐步擴大覆蓋范圍至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煤炭等重點能耗行業,屆時重點排放單位預計將達近萬家,
碳配額發放數量達50億噸,將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化的重要抓手,碳金融成為這一大背景下熱議話題。
近年來,我國商業性金融機構圍繞碳排放權配額履約及交易,引入融資、保理、資產管理、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表現突出的個別機構形成涵蓋結算、融資、中介、資產管理的碳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對于
碳交易平臺運營主體,提供銀行端
開戶代理、交易結算、資金監管等服務;對于重點排放單位,開展碳資產質押融資、碳排放權收益結構性存款、碳資產售出回購等服務;對于
綠色投資者和個人,提供
綠色低碳產業投向的理財產品和支持個人綠色消費的信貸業務。具有代表性的碳金融產品包括: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