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競爭格局有望重塑 頭部企業“準備充分”
◎記者 張問之
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全國碳市場”)的首次擴圍,水泥行業迎來碳成本“大考”。海螺水泥、天山股份、塔牌集團等頭部企業則表示“準備充分”。
“水泥行業正式納入全國碳市場,對加快清退低效產能,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水泥分析師李坤明直言。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短期對水泥行業整體影響較小,但水泥企業需要在合規管理、技術儲備和市場策略上提前布局,以應對后期逐步收緊的碳約束。中長期看,
碳交易機制的引入,將加速水泥行業低效產能退出,推動企業加快低碳技術應用和綠色轉型,重構行業競爭格局和產業結構,具備能效優勢和
碳管理能力的企業將獲得長期競爭力。
分步實施 行業加速重塑
水泥納入全國碳市場,影響幾何?“總體而言,水泥行業納入碳市場利大于弊,雖然增加了企業投入,但有利于推動產能出清和行業集中度提升。”海螺水泥相關負責人說。
“水泥行業納入碳市場,短期對成本影響小,中長期看對水泥企業在生產運營、數據管控、交易成本、節能減碳投資等方面都將造成重大影響。”天山股份在接待機構調研時亦表示,隨著碳配額從基本滿足到從緊、降低,政策更嚴標準更高,將有效促進行業去產能,進而影響競爭力和供需格局。
根據工作方案,2024年度配額基于經核查的實際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年、2026年度配額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因不設排放限制,激勵先進企業多生產,落后企業少生產,各水泥企業的配額盈缺率將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基本平衡,影響不大。“過渡期第一年按現有配額,第二年是按前一年的排放強度配額,對生產影響較小。”塔牌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李坤明表示,2024至2026年度為啟動實施階段,以夯實碳排放管理基礎、推動企業熟悉市場規則為主要目標。2027年以后,是碳市場深化完善階段,碳配額方式也將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和強度“雙控”,將倒逼水泥行業本身加快低碳技術研發,促使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加之需求長期面臨下滑局面,客觀上有利于水泥碳中和目標實現。
準備充分 龍頭積極“備考”
如何迎接“碳排放新政”?李坤明建議企業從生產端、管理端、市場端“三管齊下”——提升能效水平,加大技術投資;建立專業團隊,加強核算監測;運用金融工具,積極參與市場。
“海螺水泥一直在積極響應水泥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提前做了充分準備,堅持‘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的原則,持續加大綠色低碳投入,逐步推進公司綠色低碳轉型。”海螺水泥相關負責人說,公司將大力開展原料替代、能源替代、低碳水泥及
碳捕集等關鍵領域技術研發攻關與推廣應用工作。
塔牌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碳排放政策,公司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措施,統籌考慮生產銷售,加強碳排放規劃管理;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實施源頭低碳、過程減碳、末端去碳。“一是實施5000t/d生產線燒成窯尾系統節能降碳改造,降低了噸熟料標準煤耗;二是所有生產線配套建設純低溫余熱發電,充分利用熟料生產過程中的余熱發電;三是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初具規模,在降碳工作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四是全力推進光伏
新能源項目建設。”
海螺水泥、華新水泥和天山股份等亦從管理端著手,積極籌備碳交易相關工作。據悉,天山股份成立了“雙碳”管理部,建立總部和區域“雙碳”管理架構,加強制度建設,主要包括碳交易管理制度、數據管理制度及
碳減排項目管理制度等,并制定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方案,規劃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及全流程管碳的系統思路和工作。
海螺水泥還積極參與廣東、重慶
試點碳市場履約交易,在行業內率先建設適用于水泥生產的“雙碳”互聯
平臺,聯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展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開發與儲備
CCER等碳資產,為接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累經驗。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