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規模具增長空間
不過,這4個碳市場的交易規模還非常有限。深圳和廣州的碳市場皆成立于2013年,累計交易量僅有3億多噸,目前年度交易量大概在千萬噸級別。香港碳市場(Core Climate)在2022年11月成立,當月的交易量在40萬噸左右,之后再未公布相關數據。澳門交易所在成立當天交易了87萬噸碳信用產品,由于面世時間較短,尚未發布更多交易訊息。大灣區4個碳交易所總和,保守估計,其年度交易量應在3000萬噸以內,不足2023年歐盟碳市場總成交量(93億噸)或中國年度碳排放總量(160億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的0.3%。顯然,大灣區碳市場的交易規模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眾所周知,交易量的成長對于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交易量反映了一個市場的深度,決定了效率以及對參與者的吸引力。交易量愈大,流動性愈充裕,其
價格發現的功能就愈強,就會吸引更多潛在買家或賣家前來交易,從而推動交易量進一步提升,形成正循環。反過來說,如果交易量達不到一定水平,交易
價格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就很難吸引更多交易主體加入,最終會陷入停滯。換句話說,成長往往面臨「生存臨界點」:如果交易量達不到這一水平,該市場將持續萎縮,難以為繼。
對于那些主要交易自愿碳信用產品的交易所來說,由于買方和賣方往往是不同類型的主體,按照網絡經濟學的理論,此類交易所具有「雙邊網絡
平臺」(two-sided network platforms)的特征。在這些交易所里,買方是來自各行各業的自愿減排主體(包括企業、金融機構、個人)、或一些通過購買碳信用證書來彌補小部分碳排放權配額清繳需求的控排企業;賣方主要是林業、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質能等領域、能夠提供經國際認證的碳減排證書的項目主體?!鸽p邊網絡
平臺」中存在「跨邊網絡效應」(cross-side network effect),平臺上的買方愈多,對賣方的吸引力就愈大,反之亦然?;谶@一特性,此類交易所不但面臨「臨界點效應」,而且于存在多個平臺競爭的環境下,規模較大的交易所會不斷吸納規模較小的交易所內之買家與賣家,形成贏者通吃或寡頭壟斷的局面。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