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能成本增加是發展“碳市場”面臨的最大難題
控制碳排放,實現碳中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難。
“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要落實‘雙碳’目標,到2050年僅面向我國能源系統碳中和的新增投資就需要100萬億至140萬億元人民幣。”黃少中補充說,我國發展碳中和產業還有巨大的資金缺口。
而當談到我國碳中和產業技術發展情況時,多位專家表示優勢與劣勢并存。
黃少中介紹:“雖然我國在光伏、風電和特高壓輸電技術等方面發展很好,并且已經取得國際領先優勢,但在‘控碳’方面還缺乏一些核心技術,如在高性能電磁材料、氫動力等方面仍然落后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
周健奇認為,我國在“控碳”方面的突破性技術創新不足。“很多技術瓶頸如果僅限于大氣污染防治可以暫不考慮,但如果是‘控碳’則必須突破。而且,有些大氣污染防治的辦法解決不了‘控碳’的實質性問題。目前的技術創新以改進型為主,消費行業減碳的重大突破性技術很少,存在較大瓶頸。此外,氫能技術、儲能技術、碳回收技術等的創新均須強化和加速。”
林伯強同樣認為,我國在“控碳”方面的確存在一定技術劣勢,不過在新能源發展方面是有優勢的,相關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沿。
當然,在周健奇看來,我國在“控碳”方面還需要做好能源精益消費模式創新,“我國迫切需要形成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能源精益消費模式,實施綠色低碳供應鏈管理。但由于長期的粗放式發展,以及傳統的消費理念固化程度高,想根本性轉變還須多方努力。”此外,她還認為,我國在一些關鍵點例如碳交易、微電網等方面,仍需要探索適宜的發展路徑。
那么,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推動“控碳”目標順利實現呢?黃少中認為,光靠有為政府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有效市場的協調發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