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去年7月16日正式上線,到目前為止已達一年。在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下,全國
碳市場啟動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碳市場是中國氣候治理機制的重要創新,體現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機制上,由過去依靠行政命令和財政補貼,向基于市場的碳定價機制轉變。碳市場將在中國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張希良如是評價其重要意義。
但是,要實現促進
碳配額的流動性,更好地發揮碳定價的作用這一目標,全國碳市場還面臨重重挑戰。經過一年的實踐,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交易
價格穩中有升,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近85億元,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
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但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存在活躍度不高、用戶未
履約、數據造假、碳數據核算難等問題。
如何真正激發碳市場交易主體的積極性?如何做好碳核算工作,確保數據質量可靠?除了發電行業,還有哪些主體應被納入碳市場?要真正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實現促進
碳減排的目標,還有諸多課題待解。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