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發展 中國碳市場日臻成熟
中國的碳市場,一經啟動就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目前,國際上運行較為成熟的5個碳市場包括:歐盟碳市場(EU ETS)、美國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CCTP)、韓國碳市場(K ETS)、新西蘭碳市場(NZ ETS)。近年來,不同碳市場之間開始嘗試進行連接。2014年,美國加州碳交易市場與加拿大魁北克碳交易市場成功對接,2018年其又與加拿大安大略碳交易市場進行對接;2020年,歐盟碳交易市場已與瑞士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對接。
中國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9個地方碳市場
試點,包括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個
試點碳市場,以及非試點地區的福建、四川碳市場。碳,已經成為綠色發展的“錨定物”,串聯了“生態文明建設”“人類文明共同體”“雙碳”目標等一系列國家戰略。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全國碳市場交易中心設在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湖北武漢。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累計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79億噸,累計成交額為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盤價為54.22元/噸,較2021年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
作為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靈活機制,隨著交易數據以及履約經驗的積累,全國碳市場進一步擴大納入交易的行業和企業的條件愈發成熟。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表示,今年將陸續把電解鋁、水泥這些高排放行業納入碳排放市場,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把更多高排放行業納入進來。
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將以碳市場為橋梁,打通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通道,實現碳市場和其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同時,將以市場、金融和技術“三引擎”,驅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直接推動傳統產業特別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間接帶動新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催生新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長期來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會影響未來的投資方向,讓長期的投資更傾向于清潔低碳,最終助力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