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是農業的重要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多l村振興促進法》規定,鄉村具有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安排,為理性認識和開發農業碳匯[1]功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中央一號文件的規定,明確提出并充分肯定農業的碳匯功能,這是對傳統農業功能的豐富和發展。傳統農業功能論認為,農業具有產品供給功能、勞動力就業功能、出口創匯功能等。中央對農業碳匯功能的提出和認可,標志著我國農業既肩負著農產品供給功能,同時又肩負著提供生態產品功能,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綠色生態循環低碳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傳承和強化農業的傳統功能,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對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極為重要的壓艙石作用。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要繼續鞏固和提高農業的傳統功能。但與此同時,隨著新時代新征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綠色發展”、“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等理念的提出,要向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要效益,在繼續鞏固強化和提升農業的傳統功能的基礎上,要深化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業的碳匯功能。加強農業碳匯功能研究,開發農業碳匯功能,實現農業碳匯價值,是世界性、時代性、全局性的重大課題,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性和前瞻性。
農業碳匯功能是碳匯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碳匯功能,主要是指通過自然過程或人為措施,將二氧化碳儲存到森林、草原、農作物、土壤、海洋等生態系統中的過程和能力。農業,包括林業、草原等生態系統,都置身于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系統中,這個大系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生命共同體。農業碳匯功能是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的重要功能,農業碳匯是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的寶貴財富。農業碳匯的構成要素是多變的,因此,農業碳匯功能也是動態變化的。農業碳匯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變化。農業碳匯功能的強弱,農業碳匯功能的大小,取決于自然的和人為的各種相關要素的變化。一般來說,農業碳匯功能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受到自然氣候、山林面積、耕地面積、農作物面積以及農作物結構和布局的影響,受到農業發展方式、耕地利用方式、農作物栽培方式以及農業科技應用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農業碳匯功能總是隨著農業綠色發展而增加,農業碳匯規??偸请S著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治理而提升。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是強化農業碳匯功能、讓農業碳匯功能造福人類的根本之策。
森林碳匯在農業碳匯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50%。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者和轉化者。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溫室效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森林碳匯作用。二氧化碳是森林中各種草木等植物生長的必須營養物質,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變為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氧氣。森林的這種轉化過程,就是固碳的過程。
農業碳匯是農業的重要功能。農業種植業不僅可以生產出產量巨大的各類農產品,還可以生產出數量可觀的農作物秸稈。森林有碳匯,當然農業就有農業碳匯。而且,農業碳匯同森林碳匯相比較,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農業碳匯是農業種植業碳匯和農業經營技術措施以及農業資源減量化、循環化、綠色化碳匯的綜合體。據《農田生態系統碳匯研究進展》統計,全球農業直接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1%-15%。但農業同時又是一個巨大的碳匯庫。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全球農業碳匯在碳匯庫中占比約20%。據中國農業銀行發布數據,截至2021年5月,我國農業碳匯市場已經累計交易碳匯約117萬噸,總金額為7400多萬元。實現農業碳匯價值,已成為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之一。
一是農業碳匯功能具有多元性。農業種植業碳匯過程同森林植物碳匯過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通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轉化實現的。與此同時,農業還通過改進肥料技術、保護性耕作、采用輪作制度、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等生產技術和經營技術實現碳匯,增加農業多元化固碳途徑,提高農業固碳能力。
二是農業碳匯功能具有季節差異性。季節不同,農作物生長階段不同,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同,體現出的農作物碳匯能力不同。因農時季節變化,采取的耕作方式不同,土壤的碳匯能力也不同。例如:在東北地區,冬季田野里幾乎沒有農作物,碳匯數量就會季節性減少。因此,農業碳匯因季節變化、農作物不同、耕作方式不一,體現出明顯的季節差異性。
三是農業碳匯功能具有區域性。我國農作物種植區域結構明顯,有農區、牧區、半牧區和農牧交錯區,有13個糧食主產區和23個農業產業帶。不同農業功能區,農作物種植、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也不相同。因此,農業碳匯規模和結構不同。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國農業種植業的區域結構和布局,決定著農業碳匯功能的結構和布局。
四是農業碳匯功能具有系統性。農業既是一定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更是巨大的碳匯系統。我國農業既是生產大系統,也是生態大系統,涵蓋生產系統、生態系統、產業系統、經營系統,覆蓋著眾多的子系統。農業大系統按照季節農時規律性變化而運行,決定了農業碳匯的系統性和規律性的變化。農業碳匯的系統性即是農業碳匯功能的規律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