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交易先行先試
福建是海洋大省,2021年5月印發的《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將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作為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福建省堅持陸海統籌、建設海洋強省的一項重要部署;同年7月召開的福建省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再次強調,要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出,“探索開展藍碳交易,推動海洋碳匯交易平臺發展,推動海洋碳中和
試點工程”。
為此2021年7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平臺成立后積極部署、先行先試、主動創新,與國內海洋碳匯領域的
專家團隊合作,通過金融賦能推動落地應用,創新開展藍碳交易,實踐開發藍碳投融資產品,爭取打造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新平臺、新機制。”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連煒說。
同年9月12日,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匯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平臺順利成交,這是福建首宗海洋碳匯交易。連煒表示,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涉及清除入侵生物物種后紅樹林的再造,兼具固碳、生物多樣性保護、凈化環境與延緩淤積等綜合生態環保意義,為當地社區發展提供了優質旅游資源與良好生態環境。因此,這一項目凸顯出生態增匯、綜合生態服務功能與社區經濟聯動發展的示范效應。“該宗交易實現了紅樹林碳匯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增效、紅樹林保護與周邊社區生態建設協同發展的兩大目標,標志著廈門市在海洋碳匯交易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是廈門創新陸海聯動增匯新模式、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的實質性突破,為廈門打造國家級海洋碳匯交易中心邁出了堅實一步。”連煒說。
廈門大學是國內外海洋碳匯科學研究重鎮,本次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的主要科技支撐力量正是廈門大學藍碳交易產學研團隊。記者了解到,該團隊是一支由中科院院士戴民漢等杰出教授領銜,海洋科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等領域中青年骨干組成的多學科交叉學術團隊,正協同國內相關研究力量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服務于國家雙碳戰略需求,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為應對氣候變化起到科技支撐作用。
該團隊成員陳鷺真創立的紅樹林造林碳匯項目
方法學,是此次碳匯交易的碳匯測算依據。據她介紹,該
方法學以科研團隊20余年的科學研究為基礎,采用了更符合我國濱海濕地特點的測算參數,是我國自主創立的第一個紅樹林海洋碳匯方法學。“我們在紅樹林碳匯監測領域已經研究了20多年,在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均有研究基地,積累了大量數據,這是我們創立紅樹林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的基礎。利用這套方法,我們可以對人工紅樹林的生長邊界、種植狀況、每年生長量、土壤固碳量等指標開展準確測算。”陳鷺真說。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