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環保領域頂層設計缺失成掣肘
記者了解到,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如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區和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整體而言,區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
具體到能源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當前地區間壁壘仍有待盡快打破。如《廣東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制定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等,均只立足于本區域提出了各自能源轉型基本目標;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行動(2018—2020年)》雖然提出了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9個方面的100項行動,卻并沒有安排制定大灣區新能源發展規劃。
有專家指出,伴隨著區內資源、能源、環境約束趨緊,大灣區現存的能源環保領域缺乏頂層設計、碳排放控制制度和目標體系尚不完備、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手段不足、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治理機制不完善等諸多瓶頸,均為其下一步綠色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目前,三地能源基礎設施都面臨著升級換代和清潔低碳轉型壓力,亟需在跨區能源電力供給規劃方面提前進行統籌安排,在建設方面推進務實合作。”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秘書長周杰向記者強調。
有業內人士亦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不應停留在過去常提的“前店后廠”模式。“否則,極有可能出現城市之間城鎮化和工業化彼此‘兩張皮’的尷尬情況,而這與兩化之間需要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