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碳固項目進行會計處理
針對情況一,先對碳固項目進行會計處理:(單位:萬元)
借:消耗性生物資產—碳固項目 100 (初始投入) 貸:銀行存款 100
借:
碳管理費用 10(管理測定費用) 貸:銀行存款 10
借:碳無形資產 250 (10萬*25)
貸:消耗性生物資產—碳固項目 100 碳遞延收益—碳固項目 150
下面對16-17年度的碳配額進行會計處理
對于期初政府免費發放的:
借:碳無形資產 19725(公允價值入賬) 貸:碳遞延收益 19725
第一季度:
借:碳無形資產 6775(公允價值調整) 貸:碳遞延收益 6775
借:碳遞延收益 6625(按季度分攤) 貸:碳營業外收入 6625
借:碳管理費用 5300(根據第一季度的實際排放量確認負債)
貸:預計負債—碳排放 5300
第二季度:
借:碳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240(第二季度根據公允價值調整已確認的預計負債)
剩下的會計分錄方法同上
期末:
借:預計負債—碳排放 32714.5(根據實際排放量履約)
貸:碳無形資產 32714.5
由于超排了150萬噸,中國神華決定將在16年7月18日市場購買的100萬噸配額再在市場購買50萬噸用于履約。
借: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2516.5 貸:銀行存款 2516.5
將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轉入碳無形資產
借:碳無形資產 7549.5 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467
貸: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8016.5
情況二會計處理類似。
最后總結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情況一雖然企業超排了150萬噸,但是碳所有者權益依然是正的,這是由于碳配額的價格波動,預計負債變動(1733.5)即履約成本的減少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467)所積累的結果。而在情況二下,中國神華16-17年度減排二氧化碳50萬噸,但是碳所有者權益卻減少了378.5萬元,這主要是因為公允價值的提高導致企業履約成本的增加。另外,企業由于減排,賬上還有碳無形資產2766.5萬元,如果碳市場碳價下行,會導致企業價值再度受損。由于這是政府免費發放的配額,所以即便賬面上是虧損的,但是企業并沒有發生真正的現金流出。但是,政府有償發放配額必然是大勢所趨,還有如果這是從碳交易市場上購買的配額,可以預見,企業的損失將會是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不能協調,加重了企業減排成本。由于碳市場剛剛建立,上述假設的交易與價格波動在實際中經常發生,那么上述不合理的情況就會影響市場正常運行,打擊了減排企業的積極性,給了超排企業鉆漏洞的機會。
當然,即便成熟的市場,價格波動也在所難免,我們不能為企業的投融資決策失誤而買單,但是我們必須為市場不合理的運行而付出代價。因此,為了杜絕上述情況的發生,建議如下
(1)補償機制:政府通過有償發放獲得的資金和對超排企業的處罰獲得應該用于彌補市場不完善導致的企業虧損。
(2)價值提升機制:上述兩種情況的發生都是由于碳配額公允價值的降低。因此,政府應該適度收緊碳配額的發放,預留部分配額或者通過有償發放,給予二級市場一個價格信號,限定碳配額的最低價格。政府也可以通過擴大
拍賣發放的數量,充分發揮市場的定價作用,提升碳配額價值。
(3)價格穩定機制:擴大控排企業范圍,做大市場的同時提升市場流動性。
較強的流動性可以起到穩定碳價,減少大起大落的作用。加強監管,堅決防止內部交易或者市場操縱的現象發生。內部交易與市場操縱對市場運行的破壞是巨大的,會造成碳價的劇烈波動從而引起企業不必要的價值變化,加強監管的目的最終還是要穩定碳價。
2、結論與展望
根據此前中國金融學會
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
碳金融工作組發布了《中國
碳金融市場研究報告》,報告測算了未來中國碳金融市場的規模,初步分析顯示,2017 年后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 600-800 億元;2020 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 1000~1200 億元??梢哉f,碳市場會是中國下一個投資“風口”。但是碳市場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企業或者金融機構獲利,其主要目的是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降低企業總的減排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但是碳市場與金融市場不同,經濟效益是次要的,環境效益才是主要的??梢灶A見未來中國的減排任務得以實現,環境適宜,沒有污染,那么碳市場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但是,在當前環境下,我們還是需要積極參與碳市場的開發,做好頂層設計,建好基礎設施,解決上述問題。盡快建成中國統一碳交易市場,與國際接軌,就像習主席所說:“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