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壓力巨大,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彰顯中國大國擔當和決心
中國要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將面臨十分艱巨的挑戰。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仍處于攀升期。歐盟有13個國家在1991年-2000年間已實現碳排放達峰,碳排放達峰對應的人均GDP水平超過3萬美元,而且達峰后距離歐盟承諾的2050年碳中和有超過50年的過渡時間。也就是說,歐盟擬定的路線圖在達峰后將經歷一定時長的
平臺期,隨后開始緩慢下降,繼而快速下降至碳中和。而我國人均GDP剛剛達到1萬美元,遠低于歐盟和美日等國。在“未富”的條件下,碳排放尚未達峰就先行設定了碳中和的目標,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的區間只有30年。這意味著碳排放達峰必須準時甚至超前實現,并且達峰后
平臺期的緩沖時間較短促,需要加緊步入穩中有降階段,才能實現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
其次,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產業結構偏重。經濟社會發展對土木鋼石等能源密集型重工業的依賴難以減輕,使得中國的能源強度居高不下。如何在減緩碳排放量增長的同時,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是中國邁向綠色低碳發展新征程的艱巨挑戰。
第三,中國的能源資源“富煤、貧油、少氣”,能源消費對煤炭的依賴難以減輕。2019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占比為57.7%。未來40年里,按照煤炭消費占比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的速度推算,2060年煤炭消費占比仍將有18%左右,如果按全國能源消費總量75億噸標煤計算,煤炭消費量仍將達到13億噸標煤。如果油氣資源占比能達到30%,那么50%以上的能源消費必須依靠風電、光電和核電等非化石能源。能源結構轉換勢必導致能源成本和經濟系統結構的變化,對未來的能源安全、產業競爭力、國家經濟安全將帶來不可小覷的沖擊和挑戰。
面對如此艱巨的挑戰,中國仍然做出了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政治承諾。這充分展現了主動承擔全球環境責任、全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大國擔當,彰顯了深度參與和積極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決心和勇氣。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