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污許可證發放過程中,哪些地區的做法和經驗比較典型,具有向全國推廣的價值?
鄒世英
目前,國家已經初步構建了排污許可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體系,明確了制度銜接融合方案。不少省份也在積極通過地方立法,彌補當前國家層面法律的漏洞和不足。
鄒世英:
比如,深圳市去年發布了關于修改《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填補了現行法律法規在排污許可管理要求和執行報告方面法律責任的空白,深圳也是第一個專門為排污許可制度改革而修訂地方條例的城市。
此外,還有不少地方的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在發證過程中總結出了操作性更強的工作方法和經驗。
比如,上海市實施“三監聯動”,以排污許可證后管理系統為平臺,對接監測中心移動監測系統和監察總隊移動執法系統,管理上海的持證企業并記錄監管過程,實現監管、監察、監測信息共享,過程留痕。
山東省濟寧市生態環境局用小程序,把厚厚的一本排污許可證簡化成一張圖,企業產排污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管理重點內容都通過這張圖直觀呈現出來,一目了然看懂企業的生產、治污和監測情況。
上海和河北開展了排污口信息化試點,將每個排放口的許可管理要求用二維碼記載,現場掃一掃,就能知道這個排放口的所有環境信息,方便環境執法和公眾監督。河北省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排污許可證后監管工作,通過“現場監督檢查+二維碼信息化監管”的協同監管模式,對火電、鋼鐵、玻璃等3個行業223家企業進行證后現場監督檢查,督促企業改進治理和管理水平。
再比如,陜西省開展審計式監管,將咸陽市作為證后管理的試點工作地區,由承擔屬地管理職責的縣級環保局制定監管執法計劃,對執行報告和臺賬記錄進行審計式檢查,以檢查結果支撐現場執法。逐步探索程序化、規范化的監管模式,真正發揮排污許可證管理的優勢。通過“激勵守法、懲戒違法”,最終實現促進全面守法的目標。
總之,要通過排污許可制度的實施,讓企業和管理部門都嘗到甜頭。許可證的核發過程,能夠幫助企業梳理生產工藝流程,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同樣也能幫助生態環境部門提升管理效能,最大限度減少執法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最終,要讓排污許可證成為政府環境監管執法的依據、企業環境守法的文書和社會公眾環保監督的平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