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高效利用或成減碳新路徑
如何找到一種既能固碳,又能減少碳排放的方法為糧食作物生產的碳中和提供一條技術路徑?團隊將研究聚焦到秸稈碳化為生物炭后還田。
“目前三大主糧作物每年產生6.24億噸秸稈。如果把秸稈做成生物炭還田,可以改良土壤,使土壤蓬松,增加對土壤養分和水分的保持能力,讓土壤中的碳長期留存在土壤里,降低碳分解的速度,增加土壤碳量。”夏龍龍介紹,將秸稈制成生物炭的過程中,秸稈會被熱解,生成惰性碳。同時,生物炭可以促進稻田中甲烷的氧化,從而減少甲烷的排放,并促進氧化亞氮轉化為氮氣。
但將秸稈加工為生物炭并不能讓糧食生產的碳減排一蹴而就。團隊經過測算發現,如果將秸稈碳化為生物炭還田,同時配以氮肥優化管理和稻田間歇灌溉,能將總碳排放從5.6億噸降低至2.3億噸,減排幅度高達66%,但仍然無法實現碳中和。
“從固碳的角度,現在需要開發效率更高的方法。”顏曉元指出關鍵所在。秸稈加工為生物炭的過程,還有額外饋贈,那便是生物氣、生物油等副產物。“目前已經有項目將生物氣、生物油添加到其他物質中,進行純化發電。”夏龍龍介紹,團隊經過測算發現,每年將三大作物產生的72%的秸稈制成生物炭,再收集其間產生的生物氣和生物油進行能源替代,僅后者就可以減少3.3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生物炭還田的固碳效果,三大主糧作物生產中,碳排放量可以從2.3億噸減少到-0.4億噸,實現從
碳源到碳匯的轉變,從而實現碳中和,同時能夠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活性氮和大氣污染物排放。
“這項研究最大的價值,是為農業碳中和的實現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途徑和借鑒模式。”夏龍龍說。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未來,我國的農業碳中和還需破解哪些難題,如何挖掘農業碳中和潛力?
顏曉元認為,目前生物炭的生產成本還比較高,而且秸稈回收有季節性,要調動企業積極性,平衡經濟收益與生產成本;同時要開發輕便化的生物炭加工裝備,使生產出的炭能迅速還田,生產過程產生的能源,能夠被合理利用。
顏曉元建議,未來,還可以嘗試評估
碳足跡,推進節能降耗和使用
清潔能源,實現全產業鏈的碳減排;同時,優化和集成已有農業減排固碳技術措施并形成區域示范,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建立農業低
碳補償機制,推動將農業生產活動納入碳減排與
碳交易框架體系。(記者 金鳳)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