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一條農業減碳技術路線。通過對現有減碳方法的優化,將秸稈制成生物炭后還田,同時將其間產生的生物氣、生物油進行能源替代,有望使我國糧食生產實現
碳中和,同時能夠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活性氮和大氣污染物排放。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以世界9%的耕地養育了世界22%的人口。中國的糧食生產對于全球糧食安全以及氣候變化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我國糧食生產如何實現碳中和,如今有了一條新路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土所)顏曉元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清華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國內外十余家研究單位,結合生命周期法和大數據分析,評估了我國三大主糧作物生產過程的固
碳減排潛力以及碳中和實現路徑。
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一條農業減碳技術路線,通過對現有減碳方法的優化,將秸稈制成生物炭后還田,同時將其間產生的生物氣、生物油進行能源替代,有望使我國糧食生產實現碳中和。相關研究近日刊發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食品》。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