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化業務是保障油氣田后路暢通和滿足油品、化工品終端需求的關鍵環節,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產業之一,但同時又是能耗大戶。在“雙碳”目標下,煉化企業如何選擇降碳路徑?如何把握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之間的關系?
政策經濟技術“三管齊下”穩妥有序安全降碳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指標進入硬約束時代,煉化企業嚴控
碳排放成為重要要求。“十四五”期間仍然是煉油和化工產能建設的投資高峰期,預測到2025年,我國煉油加工規模將接近年10億噸,乙烯裝置年產能將超過6300萬噸,均躍居全球第一位。
預計2030年后,石油占能源結構比例開始下降,但化工品需求將大幅增加。產品由燃料型向化工型轉變,亟須解決燃料油產能過剩、高端化工產品自給率偏低等問題。這意味著從碳達峰至
碳中和階段,企業進入快速轉型發展期,化工產品需求增加和行業碳排放“雙控”的矛盾日益突顯。
2021年以來,國家、地方和行業先后密集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和監管要求,多數大中型企業均研究和編制了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以
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加快推動石油和化工行業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
綠色制造體系,提升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對于“存量”部分的降碳策略,即現有工藝路線、產品和生產設施。一是空間布局上協同集聚,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二是持續加強節能降耗,實施能源系統優化、過程強化與節能技術改造,包括全廠用能平衡優化、能源梯級利用、提高余熱(余壓)利用率、公用工程系統優化等。三是開展全面節能診斷,開展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要超過30%,低于基準水平則限期整改或淘汰等。
對于“增量”部分,即“減油增化”等產品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等深度轉型。一是高品質產品升級,推動產品多元化發展,積極拓展下游產業鏈深加工,以及圍繞以氫能為代表的回收、生產、供應等。二是實施
清潔能源替代,提升以“綠電”為代表的
新能源比重,推動電氣化改造,提高綠電消納比例。三是大力推進以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為代表的減碳/負碳技術,抵消化石燃料與過程碳排放。
煉化行業碳中和目標實現所依賴的技術主線,即首以節能提效、繼以綠電等清潔能源替代、輔以CCUS等技術托底。在國家層面上,涉及不同區域、不同時段及不同產業的復雜協作,而對于企業個體而言,則在成本、技術、環保等方面存在諸多不確定或不明朗。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制約,企業面對艱難挑戰與重大抉擇。
從經濟角度看,如何在滿足
碳減排目標下使生產成本最低且實現效益,是需要考量的關鍵問題。比如,技術研發需要多少前期資金投入,新能源新材料成本幾何、供應是否充足,
碳價與交易成本能否承受等。
從技術角度看,對于路徑選擇的備選方案不足。國際上提出多種不同的碳中和實現路徑,例如以氫能為核心、生物質燃料、碳一循環等。主攻其一則要承擔機會成本和失敗風險,多條戰線作戰則精力分散且易顧此失彼,企業面臨兩難選擇。
從環保角度看,現階段容易忽視的是,能源與化工商品的供給總量其實并未減少,但形勢發生顯著變化。如何解決新能源新工藝對生態和環境造成的壓力,還缺少系統策略與技術保證。
煉化行業是與油氣供應和消費聯系最緊密的行業。對于具有石油生產、煉制和化工上中下游一體化優勢的企業來說,降碳具有一定的綜合經濟效益可行性,也易于將低碳管控與生產運行相結合。
煉化企業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復雜性,切實擔負起轉型升級的發展責任。要做到穩妥有序、安全降碳,需要政策、經濟、技術“三管齊下”。
從政策上,要強化產業政策標準協同,加大配套監督管理力度,建立科學統一高效的設備能效與節能量評定規范,及基于工藝流程和產品的碳排放核算與上報標準,合理明確各階段各企業降碳目標,使全行業都納入規范協調的統一管理與指導。
從經濟上,作為從源頭控制碳排放的最有效路徑,建立煉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審查制度,適時適度逐步推進
碳交易或開征
碳稅,利用經濟杠桿“指揮”企業投資與運營行為,利用財政補貼等手段扶持新興低碳產品與技術盡快實現產業化。
從技術上,現有商業化技術在提效與減排方面的“加速度”或增幅有限,難以滿足碳中和目標,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基礎性研究,加大顛覆性革命性技術的布局和投入。同時,擴大技術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不同領域、不同層級、方式更加靈活的合作共贏。(安全環保院袁波、徐文佳、聶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