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 技術瓶頸仍需突破
碳減排,是煤電行業“十四五”面臨的最現實挑戰。由于資源稟賦以及煤炭的物質特性,煤炭生產、加工、利用等環節產生的
碳排放是我國
碳排放的主要構成部分,占煤炭消費量一半以上的煤電,更占據了我國碳排放的“大頭”,是我國實現脫碳目標的關鍵所在。
“對應碳中和目標,意味著單位供電碳排放必須從600克/千瓦時下降到100克/千瓦時,甚至50克/千瓦時。”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原冰直言,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我國煤電裝機必須在“十四五”達峰,并在2030年后快速下降。
作為目前乃至中長期我國電力供應的主力,煤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必然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而
碳捕獲、利用與封存(
CCUS)二氧化碳被視為解決這一短板的關鍵技術。不過,
CCUS技術目前尚未展現出足夠的商業化可行性。“根據目前情況測算,煤電應用CCUS將使能耗增加24%到40%,投資增加20%到30%,效率損失8%到15%,綜合發電成本增加70%以上。”周原冰指出,CCUS在實現碳移除、碳中和中不可或缺,但在煤電領域難有大規模應用可能。“即便沒有CCUS,煤電未來的競爭力都將大大減弱,難以承受CCUS帶來的成本高企。”
但業內對于CCUS的研究探索仍在繼續。華潤電力海豐公司建設了年產2萬噸的
碳捕集項目,希望找到更經濟的材料和技術路線。2020年11月,華能
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開發的我國首套1000噸/年“相變型”二氧化
碳捕集工業裝置成功實現72小時連續穩定運行。
專家測算,該技術可使碳捕集所需再生溶液量減少40%-50%,可顯著降低CCUS成本。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