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引領全民參與科學規劃留住“城中山水”
過去幾年來,森林城市建設愈發具有影響力。記者采訪了解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林業的認知度和參與度顯著提升,為落實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指示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全社會共建共享的機制正在形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介紹,“創森”城市在創建期間,建設投資總額超過450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社會資金。目前各地已建立起多元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二是通過立法讓森林“扎根”。在安徽池州,當地平天湖附近有一塊40.6平方公里的濕地鑲嵌在市區。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夏吉苗告訴記者,這塊濕地市值300億元,多年前就有不少地產公司想拿下進行開發。2011年,池州通過市人大1號議案的形式,將這塊土地列入非開發用地,創建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并成立平天湖風景區,設立專門管委會,進行適度生態旅游開發。
三是總體設計、科學規劃。張建龍介紹,森林城市建設是《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任務,原國家林業局先后發布了《關于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年)》,各地也有較為完善的總體規劃。
河北省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重點工程開展綠化。湖南省益陽市委書記瞿海介紹,通過編制《益陽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20)》《益陽市城市規劃區山體水體保護條例》等規劃,益陽預留了很多土地用于森林城市建設。
杜絕城市“千城一面” 謹防森林“只可遠觀”
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初步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但目前在區域平衡、配套政策、管理措施等方面還存在問題。
解決區域平衡應允許求同存異,切不可“千城一面”。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森林城市規劃處處長但新球認為,應鼓勵那些底子不足的城市打造自己的森林城市。“對西北地區的城市來說,我們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
“關鍵是有沒有推廣一種綠色理念。”但新球表示,相比“創森”規定動作,自選動作更為重要。近幾年,湖南長沙通過搞“拆墻透綠”,總共向民眾免費開放綠地超35萬平方米。
通過多元化資金渠道為森林城市持續“供血”。湖南省政府2016年出臺《湖南省工商資本參與林權流轉管理辦法》,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產業體系。鼓勵林地向大戶、合作社、家庭林場、龍頭企業流轉集中。湖南省林業局副局長吳劍波指出,與森林有關的國家政策有很多,可以考慮將它們整合起來,統一在森林城市建設中使用。同時,國家可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或設立一個引導資金,鼓勵各地建設森林城市。
管理方式應強化“三個堅持”。張建龍指出,森林城市建設要在建設范圍上堅持城鄉統籌,大力推進生態建設一體化進程;在建設方式上,堅持師法自然,改變過去盲目引進非本地樹種、奇花異草和大樹進城,以及純林過多和管護過度等做法;在結果取向上,堅持以人為本,有效提供公平普惠的生態福祉。盡可能方便老百姓進入森林、親近森林、享受森林,要改變過去那種“只可遠觀”的綠地封閉管理模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