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轉型面臨的挑戰
一是“擠壓式”工業化帶來污染物排放的集中釋放。與先行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具有明顯的“擠壓式”特征,各種工業品生產在短時期內爆炸式增長并在多個領域達到史無前例的生產規模。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溫室氣體和廢棄物,這不僅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也帶來了巨大的治理成本。近年來,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去除高能耗高污染過剩落后產能,但淘汰過剩落后產能要影響就業,大幅度增加失業人員社會保障和救助等各種支出,支付巨大的資金補償和人員安置成本,金融機構還要支付銀行壞賬等債務處置成本。
二是能源結構調整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面臨挑戰。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特征,使得煤炭的主體能源地位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由于能源生產與消費中心錯位分布,清潔能源發展在消納和輸送通道、國內市場培育等方面仍面臨難題,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時有發生。與此同時,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根據OECD測算,2016年中國能源產出率為美國的84%,德國的57%,日本的59%。中國每排放一噸CO2可以產生2150美元的經濟價值,而OECD國家達到4240美元,是中國的近兩倍。過去20多年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也稱環境因素調整后的全要素生產率,即經濟增長中不被人力資本、生產資本和自然資本投入所解釋的部分)的增長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足30%,而OECD國家這一貢獻率達到60%。這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生產資本和自然資源投入的依賴程度,仍然要明顯高于OECD國家。
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價值鏈提升任務艱巨。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服務業占比由1978年的24.6%上升至2018年的52.2%,但相較于巴西、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南非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服務業比重仍然偏低。而中國工業占比長期穩定在40%以上。2011年之后工業占比雖有所下降,但2018年仍保持在40.7%,明顯高于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2010年,中國繼德、日、美之后,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生產了全球約一半左右的粗鋼(8.32億噸)、煤炭(35.2億噸)和水泥(23.4億噸),以及近四分之一的汽車(2902萬臺)。201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全球占比超過四分之一。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價值鏈提升步伐加快,正在由低端產品出口為主向以中高端產品出口為主轉變,但基礎制造能力與先行工業化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工藝流程創新、數字化管理等方面能力仍顯不足,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仍面臨很大壓力。盡管近年來部分污染物排放已跨越峰值進入下降通道,但排放規模仍居高不下,生態環境壓力仍然很大。據統計,中國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生活污水就會增加11.5億噸,生活垃圾增加1200萬噸,建設用地增加10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增加12億噸,能源消耗增加8000萬噸標煤??諝赓|量總體進入改善階段,但形勢仍然復雜。2013年以來,中國城市PM2.5年均濃度已呈下降態勢,但季節性波動仍然很大。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流域水質已進入“穩中向好”的階段,但湖泊水質不容樂觀,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地下水污染狀況仍然堪憂。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仍然較重,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