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
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建設,塑造綠色生態空間,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盡早實現“山水相連、綠滿京華”。
(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2018年公布全市生態保護紅線。2019年底前,各區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2020年底前,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立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基本建立管控制度。市規劃國土部門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編制空間規劃的基礎,嚴格用途管制,2020年底前,退出不符合保護要求的單位、設施。市環保部門開展監測評估,監控新增開發活動,嚴厲查處不符合要求的各類活動。市園林綠化、水務、農業等部門承擔職責范圍內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工作。各區及相關鄉鎮(街道)要履行好保護主體責任。
(二)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試點建設國家公園,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開展資源本底清查、統籌優化,健全保護制度和管理機構。實施生態保育工程,確保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改善。編制人為干擾負面清單,減少保護地內的人類活動。
(三)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荒山綠化、生態公益林升級改造、封山育林等工程,全面建成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城市公園環,加強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郊野公園建設,構建喬灌草立體配置、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綠地體系,利用拆遷騰退地和城市邊角地,實現多元拓綠,提高林地、綠地總量,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到2020年,新增造林面積60萬畝,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5平方米。
(四)加強生態修復
編制實施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對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行封禁管理,穩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到2020年,完成全市500公頃廢棄礦山的治理修復。構建“一核、三橫、四縱”的濕地總體布局,恢復濕地8000公頃,新增濕地3000公頃。
(五)堅決查處破壞生態行為
2018年底前,各區全面排查違法違規擠占生態空間、破壞自然遺跡等行為,制訂治理和修復計劃并向社會公開。依托國家生態保護大數據及監控應用平臺,完善天地一體化遙感監控體系,提升自然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