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社會責任投資是面向未來的投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是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而現代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一個是全球“碳達峰、
碳中和”浪潮驅動的
綠色化,另一個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驅動的數字化、智能化。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只有大力發展數字產業、綠色產業才能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目前我國綠色經濟后來居上、蓬勃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總規模已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到2023年4月末,水電、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總規模已經達到12.58億千瓦,英國、法國全國的電力總裝機不到1億千瓦。預計到2030年,我國二氧化
碳排放將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而這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清潔生產、
節能減排、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循環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我國的數字經濟總規模就更大了,2022年已經達到了50.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1.5%。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不僅需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而且需要構筑強有力的綠色能源基礎。為什么要把數字跟綠色聯系在一起?因為,無論是數字網絡、數字設備或數字產品,都時時刻刻離不開電力系統的支持,沒有綠色的能源基礎,數字經濟也走不遠。所以,順應現代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必須走低碳化的發展道路,走數字化、低碳化相結合的道路。
而這些都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據測算,今后10年我國低碳發展需要投入幾十萬億元,甚至可能會達到上百萬億元。而生態環保、綠色低碳以及社會共享領域的項目,往往都屬于公益性項目、基礎性項目,是不盈利或者是微利的。僅靠傳統渠道投資,難以實現數字化、低碳化轉型的歷史變革。因此,著眼于推動綠色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用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可持續社會責任投資,這是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所在,是時代性、互惠性、外部性相得益彰的社會影響力所在,也是ESG投資的核心要義所在。
具體到每一個企業,如果將資金投入為實現“雙碳”目標的轉型與發展中,會不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和經濟的短期增長?筆者認為,首先,企業需要做好資金的分配,需要將綠色低碳改造與長期增長發展的目標相結合;其次,政策體系要適合,能夠推動企業主動走上綠色的發展道路,盡量降低短期的經濟損失。舉例來說,如果通過政策安排、必要支持的方式使得由可再生能源發電的
價格能夠與火電持平甚至更低,就會非常有利于企業主動進行低碳轉型,目前我國先進的光伏發電機組已能做到這點。同時,中國在低碳方面的生產能力增強后還可以出口,滿足歐美國家這方面的需求,目前歐洲90%左右的光伏電站組件是中國制造的。由此可見,只要政策安排好、企業決策好、市場找得好,綠色、低碳的升級改造過程完全可以實現短期利潤增長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投資于可持續社會項目,就是投資于未來,符合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符合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核心利益和長遠利益。對致力于可持續社會責任投資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理性和成熟的市場必將給予更高的估值。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