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常住建〔2024〕266號】關于印發《常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來源: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碳交易網2024-12-31 13:16

      關于印發《常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常住建〔2024〕266號
       
      各轄市(區)住建局、城管局,經開區建設和交通局、經開區綜合執法局,各有關單位:
       
      現將《常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常州市城市管理局
       
      2024年12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常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全面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常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部署要求,結合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江蘇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工作安排,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城鄉建設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引領,大力推動建設綠色低碳城市、打造綠色低碳社區、推廣綠色低碳建筑、建設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人居環境的需要,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為全市碳達峰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推動碳達峰與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緊密結合,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增進人民福祉,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謀劃,分步實施。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設計、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城鎮和鄉村建設,注重短期“碳達峰”與長期“碳中和”協調發展。
       
      節約優先,降碳提效。貫徹落實全面節約戰略,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創新引領,科技增效。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注重思路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推廣應用,為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夯實基礎、增強動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全市綠色建筑和綠色低碳城區規??偭勘3秩☆I先,推進城鎮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標準設計建造,低碳建筑示范成效初步顯現;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領先;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與城鄉建設領域深度融合,可再生能源替代建筑常規能源比例達到8%。
       
      到2030年,全面建立綠色城鄉建設發展政策體系,建設方式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城鄉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建筑功能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建筑用能結構更加優化,新能源在城鄉建設領域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寬,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減排水平進一步提高,保持全省領先;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穩中有降,為實現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力爭2060年,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建筑碳排放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強度和總量大幅降低,城鄉建設領域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省領先,美好人居環境全面建成。
       
      四、重點任務
       
      (一)建設綠色低碳新能源之都
       
      1.推進“兩湖”創新區雙碳先導區建設。以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實施創建為統領,打造新能源之都建設首位區、近零碳園區創建先行區、提前實現碳達峰樣板區、長三角生態中軸引領區、數智碳融合發展實踐區。從城市空間規劃角度切入,落實城市空間形態減排、低碳市政基礎設施減排、綠色交通減排、綠色低碳建筑減排、近零碳園區建設減排、數智化運維管理減排等策略,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光儲直(充)柔、綠色建造等地方特色技術產品應用,力爭打造國內一流、省內標桿的“雙碳”先導區。積極推動高鐵新城等重點區域開展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實踐探索。
       
      2.提升城市更新綠色低碳水平。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堅持“留改拆”并舉,杜絕大拆大建。落實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加強綠色低碳相關指標跟蹤評價,更好服務城市更新行動。持續推進既有建筑安全隱患消除、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住區宜居改善、低效產業用地活力提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城市生態空間修復。以老城廂為核,突出運河、城市主干道、軌道交通等沿線區域和重要節點,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舊工業園區、舊城鎮集聚區、交通軸線、文化遺存與生態系統更新,推動城市有機有序更新與生態園林城市建設、TOD綜合開發有機融合,探索“城市有機更新單元”劃定管理,實施火車站周邊、東貨場片區等改造。
       
      3.加強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和建筑智能化水平,推動實現信息化管理和數據共享,探索建立覆蓋城市各類功能空間的碳排放模型。推進城市綠色照明,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管理,控制過度亮化和光污染,在新(改、擴)建項目中應用LED等高效光源,加快推進現有低效高耗照明設施節能改造;積極推廣單燈控制、分時分區分模式控制等智慧照明控制技術,加快智慧多功能燈桿應用。加快信息技術與數據融合,推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深化應用。加快推動“城市大腦”建設,探索構建“智慧城市運行圖”,深入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智能化泛在感知體系建設。推進城市管理領域智慧應用建設,推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加快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
       
      4.推動城市供排水綠色低碳發展。加大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力度,積極推進分區計量管理,提升供水管網運行維護數字化水平,嚴格控制供水管網漏損,到2030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8%以內,縣以上城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率超過25%。持續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建立健全“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與流域、區域防洪減災體系有效銜接,實施系統化治理、智慧化管理。扎實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提升城鎮污水處理綜合能力。
       
      5.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深入貫徹《常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常州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全面落實“無廢城市”建設理念,不斷提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區、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基本建成全市園林綠化廢棄物處理利用治理體系,園林綠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5%;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促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優先選用綠色建材;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75%;健全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制度體系,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鼓勵政府投資項目優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使用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
       
      6.加強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持續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推進實施公園綠地景觀品質提升、道路綠化提升、城市綠地增量、生態綠廊建設、綠色品牌建設、公眾滿意度提升等工程,實施新改擴建綠地、口袋公園、綠化精品道路和屋頂綠化或圍墻綠化垂直綠化建設。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以上,城市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覆蓋率達到90%。
       
      (二)打造綠色低碳社區
       
      7.創建綠色低碳社區。落實綠色社區創建要求,建立健全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機制,推進基礎設施綠色化,營造社區綠色宜居環境;結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提高社區智能化水平,培育社區綠色文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探索綠色零碳社區建設。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優先改造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補足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基礎服務水平,不斷完善小區基本功能。系統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宜居住區建設,推動既有住區實施加裝電梯、適老化改造、停車設施建設等智能化、便利性改造。修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專項規劃,引導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筑應改盡改,因地制宜推進既有居住社區建筑綠色化改造。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有序引入物業運營管理,促進小區人居環境品質提升。
       
      8.提高社區智慧管理能力。貫徹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物業服務發展的要求,嚴格執行《常州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著眼物業管理標準化和智能化,推動“陽光物業”公共服務智慧建設,充分發揮常州市物業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優勢。以群眾美好生活新需求為導向,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社會治理、創新創業與生態文化,增強社區全生活鏈服務供給能力,規劃建設一批和諧共治、綠色智慧的未來社區。推廣社區信息模型平臺、智慧服務平臺與數字安防系統,科學布局和系統營造未來鄰里、教育、健康、交通、建筑、服務和治理等現實場景。
       
      (三)推廣綠色低碳建筑
       
      9.提升綠色低碳設計水平。重視綠色設計引領,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將綠色低碳、經濟合理、舒適自然、傳承文化、彰顯風貌的設計理念貫穿于項目全生命周期,增強建筑的宜居感知度。大力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項目設計、施工、運維階段的集成應用,引導設計單位采用數字化設計手段推進多專業協同設計,促進集成設計水平提升。嚴把方案審查關,強化綠色建筑方案及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重點強化設計統籌和集成優化,推動實現建筑美學、使用功能和節能減碳等綜合效益最大化。
       
      10.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完善政策機制和標準體系,推動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高品質發展。提升建筑環境健康和舒適度水平,提升建筑無障礙環境和適老化水平,促進建筑室內外環境全齡友好,全面提升綠色建筑性能和綜合品質。促進高品質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建設功能完善、綠色宜居、健康安全的改善型住宅。大力發展超低能耗建筑,支持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試點建設,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達到綠色建筑標準,鼓勵積極申報綠色建筑標識。到2025年,政府投資的新建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公共建筑全面執行國家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鼓勵省級綠色城區、“兩湖”創新區等重點發展區結合實際,執行更高的綠色建筑等級要求。
       
      11.推動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深入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向綜合型綠色化改造轉變,建立建筑用水、用電、用氣等數據共享機制。持續推進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分項計量、能耗統計、能源審計等工作,提升建筑能耗數據監測與分析能力。積極引導公共建筑機電系統運行調適,充分發揮系統能效水平。適時修訂完善機關辦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醫療衛生建筑、賓館飯店建筑、商場建筑合理用能指南,逐步建立完善公共建筑運行能耗與碳排放限額監管體系。重點鼓勵醫療衛生建筑、賓館飯店建筑、商場建筑等高能耗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方式實施節能改造,結合老城廂復興行動、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等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綠色化改造。到2025年,新增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面積35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共機構改造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與“十三五”末相比分別下降6%和7%;力爭2030年底前完成城市非節能公共建筑綠色化改造。
       
      12.優化建筑用能結構。結合新能源之都建設,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城鄉建設領域的應用,在“兩湖”創新區以及高鐵新城、天目湖生命康原等重點區域探索建設光伏一體化建筑、光儲直柔建筑、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等更多“光伏+”應用場景。拓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方式,因地制宜推動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空氣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推進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一體化建設,鼓勵既有建筑加裝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積極推動公共機構建筑、公共基礎設施開發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促進綠色電力消費。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加快推廣蓄熱式電鍋爐、熱泵和電蓄冷等成熟電氣化技術應用,提升綠電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比例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新建民用建筑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100%。
       
      13.大力推行綠色建造。全面推行綠色建造方式,全市新建建筑和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達到綠色建造一星級以上標準,政府投資5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達到綠色建造二星級及以上標準,鼓勵高鐵新城、“兩湖”創新區等重點發展區域內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執行更高標準的綠色建造等級。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促進裝配式建筑規?;_發建設和區域化推廣應用,積極推廣裝配化裝修,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比達50%。積極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城市”創建,健全具有常州特色的綠色建材政策體系,運用政府采購政策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搭建綠色建材認證平臺,建立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
       
      14.提高綠色運營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運行數據匯集制度,強化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運行數據管理,引導物業管理企業開展綠色物業管理,提升建筑智慧運行管理水平。建設常州市民用建筑碳排放一體化監管平臺,加快完善建筑能耗分項計量、監測和評估制度,加強數據采集和分析,形成能耗動態反饋與管理機制,實現對建筑能源環境實時狀況追蹤、建筑能耗公示與運行健康水平預警。持續開展建筑能效測評工作,加強公共建筑用能設備運行調適,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引導建筑向智能運維轉變。
       
      (四)建設綠色低碳鄉村
       
      15.推動綠色低碳村莊發展。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加強分類指導。加強基礎市政設施配套建設綠色化,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機制。積極推廣污水治理新技術,優先采用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治理模式,穩步擴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利用,到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爭達90%以上。進一步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清運、區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點和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兩網融合”。
       
      16.推進綠色農房建設。探索綠色低碳農房技術路徑,提升農房綠色低碳設計水平和建造質量,鼓勵建設綠色農房和零碳農房。結合農房改善、農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探索既有農房的綠色節能改造,重點提升以外窗為主的圍護結構,推廣使用高效照明、灶具等設施設備。提倡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因地制宜推廣裝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
       
      17.優化農村生活用能。引導鼓勵村民不斷減少低質燃煤、秸稈、薪柴直接燃燒等傳統能源使用,推進農村能源消費升級,積極穩妥推進清潔利用,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不斷提高鄉村地區管道天然氣覆蓋率。推廣應用太陽能光熱、光伏等技術和產品,大力推動農房屋頂、院落空地等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大幅提高電能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推動村民日常照明、炊事、生活熱水、采暖制冷等用能電氣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碳達峰工作的整體部署,市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相關要求,細化落實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工,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各轄市、區應探索適宜本區域發展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路徑,做好相關工作推進。
       
      (二)強化政策支持。完善本地區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相關支持政策,逐步完善本地區碳達峰標準體系,明確碳排放核算方法。做好財政、金融統籌支持,配套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相關重大項目和重點工作。支持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投融資政策,支持綠色金融試點,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有序投入。
       
      (三)鼓勵科技創新。圍繞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在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新型信息技術、碳排放與碳匯監測核算等領域,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結合新能源之都建設,推動開展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體系、區域-建筑用能系統源網荷儲用技術及裝備研發與應用。鼓勵行業協會依法依規開展城鄉建設領域科技評選、交流等活動,促進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
       
      (四)注重宣傳培訓。注重發揮各種媒介的宣傳引導作用,主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民生需求,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營造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的良好氛圍。及時發現、梳理、總結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交流,加強人才隊伍與專家隊伍建設,為全面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提供人才和人力資源保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4055651號-1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