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
內容指出,深入開展碳達峰山西行動。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積極開展碳達峰、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等各類
試點建設。按照國家安排部署,有序開展
碳足跡工作。逐年編制省級溫室氣體清單。實施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行動。加強
碳排放權交易監督管理,逐步擴大交易行業覆蓋范圍,鼓勵開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到2030年,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到峰值,為2060年奮力實現
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以“無廢城市”建設為牽引,積極開展“無廢細胞”示范創建,推動工業固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廢、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全力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源頭降低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大力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產業集群和項目建設,拓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途徑,推進退役太陽能板等新型固體廢物回收處置,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體系。
消除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空白區,組織開展城鎮雨污分流源頭治理及混錯接改造,推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污水處理
綠色低碳標桿廠。強化城鎮汛期雨污水調蓄,防控城鄉面源污染,削減汛期污染強度。實施水生態修復,落實重要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下泄措施,重點保障汾河、涑水河、桑干河、滹沱河等河流生態流量。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保護修復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緩沖帶。
目標明確,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汾渭平原、汾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美麗山西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筑牢拱衛黃河中游和京津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山西基本建成。
全文如下: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結合山西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縱深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西。
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汾渭平原、汾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美麗山西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筑牢拱衛黃河中游和京津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山西基本建成。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山西全面建成。
二、堅持全面深化轉型,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一)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鞏固優化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城市化地區空間布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確??梢蚤L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不再減少。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41萬平方公里。嚴守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生態環境差異化精準管控。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開展碳達峰山西行動。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積極開展碳達峰、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等各類試點建設。按照國家安排部署,有序開展碳足跡工作。逐年編制省級溫室氣體清單。實施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行動。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監督管理,逐步擴大交易行業覆蓋范圍,鼓勵開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到2030年,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到峰值,為2060年奮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三)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嚴把項目準入關口,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分批分類淘汰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限制類裝備。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先進產能占比。強化煤化工等產業園區綜合治理。“一群一策”推動傳統特色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打造一批全國重要的新興產業研發制造基地。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積極培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到2035年,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廣泛形成。
(四)加快能源體系清潔低碳轉型。堅持先立后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統籌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新能源和
清潔能源發展。深入實施煤炭產業“五個一體化”。積極推進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重點區域持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建設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綜合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因地制宜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推動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有序推進氫能、甲醇、地熱能、生物質能發展。積極發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和多能互補發展。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8%;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
(五)推進交通運輸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公轉鐵”。推動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和采用稀薄燃燒技術的燃氣貨車淘汰。以細顆粒物高濃度區域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廣公共領域和重點企業短駁運輸、廠內運輸車輛以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新能源和清潔化替代。加快綠色運輸示范區建設,構建公鐵聯運配送體系,科學實施貨車繞行分流。到2027年,綠色運輸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新增汽車中新能源車占比達到45%,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到2035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占總周轉量比例達到30%以上,大宗貨物基本實現清潔運輸。
(六)加快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
綠色建筑標準,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居住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加快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推廣綠色低碳建材,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加快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電氣化普及率。推進宜居農房建設和既有農房節能改造。
(七)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深化重點領域節能,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重點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統籌推進再生水利用,加強非常規水資源配置利用。健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制度,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強化原材料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推行綠色設計和輕量化制造,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推進煤系地層共伴生礦產、金屬礦山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到2035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三、堅持全質加快改善,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八)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圍繞重點行業、工業園區、產業集群、清潔取暖、揚塵等重點領域,聚焦秋冬季、夏季等重點時段,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著力消除重污染天氣,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為契機,加快重點行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持續開展重點行業環??冃У燃?ldquo;創A升B”行動,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火電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強化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全流程、全環節治理,加大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力度。以煤化工類工業園區為重點,探索多要素、多領域、多園區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排查整治傳統產業集群失效低效治理設施。加快燃煤鍋爐關停整治和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以中部城市群、上黨革命老區、臨運盆地等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清潔取暖改造。統籌推進施工、道路、裸地、堆場、工業無組織排放“五塵”同治。加強餐飲油煙、惡臭異味等群眾身邊的污染治理。嚴格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加強噪聲污染防治。深化汾渭平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積極推進運城市與陜西省交界城市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協作。健全省市空氣質量聯管聯建聯防機制,探索省級直接考核重點縣(市、區)空氣質量,“一體化”推進重點市縣空氣質量改善,“一盤棋”打好汾河谷地污染治理攻堅戰。到2027年,各設區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力爭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到2035年,各設區市六項大氣污染物指標力爭全面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九)鞏固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深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三水統籌”。全力打好“一泓清水入黃河”和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深入推進重要河湖保護治理,“一斷面一策”治理水質不達優良和汛期污染強度高斷面。強化水資源保護,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提升城鄉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強化水污染防治,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分類排查整治,加快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化工園區初期雨水收集處理。消除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空白區,組織開展城鎮雨污分流源頭治理及混錯接改造,推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強化城鎮汛期雨污水調蓄,防控城鄉面源污染,削減汛期污染強度。實施水生態修復,落實重要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下泄措施,重點保障汾河、涑水河、桑干河、滹沱河等河流生態流量。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保護修復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緩沖帶。到2027年,汾河流域水質顯著改善,全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到2035年,“人水和諧”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十)加力推進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嚴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新增污染,逐步解決長期積累的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污染問題。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指導市縣因地制宜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整治全覆蓋。強化重點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強優先監管地塊土壤污染管控,合理規劃污染地塊用途,優化土地開發時序,有序推進大型污染場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實施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配合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系統調查評估全省地下水環境狀況,協同推進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有序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嚴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環境風險。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維持在98%左右,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80%以上,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十一)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以“無廢城市”建設為牽引,積極開展“無廢細胞”示范創建,推動工業固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廢、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全力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源頭降低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大力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產業集群和項目建設,拓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途徑,推進退役太陽能板等新型固體廢物回收處置,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體系。探索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區域性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處置場,確保工業固體廢物合規處置。建立健全新污染物全過程管控治理體系,有序開展化學物質監測和調查評估。實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深入推進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加強尾礦庫安全生產和污染治理工作。嚴格危險廢物環境監管,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到2027年,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水平顯著提升,“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到2035年,全面實現各類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和安全利用處置,“無廢城市”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四、堅持全力防范風險,守牢美麗山西建設安全底線
(十二)嚴密防控環境風險。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底線思維,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完善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提升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打好非法排污、臨河運輸、園區污染三大環境風險阻擊戰,強化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完善上下游、跨區域環境應急聯動機制,開展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體系建設,實施一批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環境應急響應體系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開展應急演練。加強核技術利用安全管理,強化電磁輻射環境監管。嚴格落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一鍵啟動”機制,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
(十三)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大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快氣象觀測體系建設,強化氣候變化預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持續強化農業與糧食安全、健康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敏感產業等領域的氣候韌性。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提升戰略區域、脆弱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到2030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十四)強化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預防體系,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環境風險檢測、識別、評價和監測,防治有害生物。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加強進境動植物檢疫,防控外來物種侵害。
五、堅持全域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十五)筑牢自然生態安全屏障。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構建“一帶三屏七廊”生態保護總體格局。健全“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加強生態狀況監測評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在生態保護修復中強化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統一監管。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行動。積極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到2027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筑牢拱衛黃河中游和京津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
(十六)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推進汾河上游生態重建區等五大區域生態建設,持續加強“兩山七河五湖”生態修復,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晉北風沙區、晉西南汾河谷地、呂梁山和太行山為重點,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抓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建設森林城市、森林鄉村。深入推進有證礦山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到203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7.22%,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43%,沿黃地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全部完成,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十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對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實施名錄管理,強化林木基地、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大旗艦物種、珍稀瀕危動植物和指示物種及其棲息生境的保護力度。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推進太行山國家公園創建。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保持在11%以上,重要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六、堅持全民動員行動,推進美麗山西共建共享
(十八)開展美麗系列建設。積極開展美麗城市建設,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強化城際、城鄉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縣城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促進環境公共服務能力與人口、經濟規模相適應。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風貌引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開展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建設。到2027年,美麗城市建設全面啟動,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十九)踐行綠色
低碳生活。推行綠色辦公、綠色采購、綠色用能,建設節約型機關。將生態文明理念和行動貫穿于教學活動,開展綠色學校試點建設。推進社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社區人居環境,培育社區生態文化,開展生態社區試點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推進健康城鎮建設。節約家庭資源,實施垃圾分類,開展美麗庭院、綠色家庭等建設。持續推進“碳普惠”機制等試點建設,推動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完善綠色交通設施建設,落實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提升綠色出行比例。
(二十)建立多元參與行動體系。深入實施“美麗山西·全民行動”,營造“全面動員、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在全國生態日、世界環境日等時間節點,創新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鼓勵中小學生積極參與生態研學等活動,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學生社團開展美麗山西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壯大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力量。鼓勵園區和企業等向公眾提供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服務。
七、堅持全面強化保障,服務支撐美麗山西建設
(二十一)完善體制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構建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強化美麗山西建設法治保障,推動相關領域地方性法規制定修訂,探索“小切口”精細化立法,研究出臺美麗山西建設相關地方標準。系統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環評源頭預防管理體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持續推進環保信用評價工作,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全面落實落細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和司法協調銜接機制。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賦能工程”,打造生態環境系統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二十二)加強科技創新。創新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機制,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重點領域基礎研究,推進傳統產業清潔生產科技攻關與技術創新,強化科技有效供給和技術成果轉化。加強生態文明領域智庫建設。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加強環境學科建設。深化數字技術應用,推進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加快推進大氣鄉鎮站、工業園區站和交通站建設,完善地表水水質、入河排污口水質、溫室氣體排放、城市聲環境功能區、生態質量、電磁輻射等自動監測站網,探索開展污染溯源監測,推動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全覆蓋,構建覆蓋城鄉、要素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適時感知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推廣非現場監管方式,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智慧執法體系。
(二十三)強化工程支撐。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工程,加速能源結構低碳化、移動源清潔化、重點行業綠色化、工業園區循環化轉型等。實施環境品質提升工程,推動重點領域污染減排、重要河湖生態環境治理、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新污染物治理等。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礦山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等。實施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全面提升城鄉和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執法應急能力、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等。
八、堅持全力推動落實,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協調指導作用,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組織實施。完善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制度,將美麗山西建設作為督察重點。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省有關部門制定實施美麗山西建設分領域具體舉措。各市縣負責本地區美麗山西建設工作的組織實施,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措施,抓好貫徹落實。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工作和法律實施監督。各級政協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各地各有關部門于每年1月上旬向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書面報送美麗山西建設上一年度工作情況,由其匯總后,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二十五)堅持系統觀念。各地各有關部門在推進美麗山西建設中,要樹立系統思維,加強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有效銜接,加強與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使命任務的融合聯動。堅持全域治理和解決突出問題有機結合,統籌抓好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守牢生態安全底線、提升生態治理效能等任務,同向發力推動美麗山西建設。
(二十六)強化要素保障。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全面落實差別化電價、階梯水價政策,完善農業水價、綠色電價政策。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縱向補償力度,深入實施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探索開展煤基固廢橫向生態補償。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大對美麗山西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確保投入規模同建設任務相匹配。加快發展綠色保險。鼓勵發展綠色金融,推進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穩步推動氣候投融資創新。
(二十七)開展評估考核。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按照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指標體系,適時組織開展美麗山西建設成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參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