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版)》的通知【滬崇府發〔2022〕51

      文章來源:未知碳交易網2022-11-28 08:21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版)》的通知
      滬崇府發〔2022〕51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委、辦、局,區各直屬單位,在崇市屬有關部門:
       
      現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2022年11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加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戰略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落實《上海市崇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關于努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區的工作要求,以及生態環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和崇明區人民政府關于共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相關合作協議,根據《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著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和綠色低碳為導向的產業體系,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上,加快實現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變革,以碳中和戰略引領推動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二)基本原則
      著眼長遠,系統謀劃。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目標任務、科學把握節奏,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
       
      聚焦重點,創新引領。依托崇明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基礎,聚焦“五新”生態產業(即現代新農業、海洋新智造、生態新文旅、活力新康養、綠色新科技)、可再生能源發展、生態碳匯等重點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強化科技引領,大力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示范和應用推廣,率先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立足崇明三島發展實際,堅持因地制宜,融合發展,探索建立符合三島發展特色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力爭把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分別建成碳中和島、低碳島、零碳島,在協同推進節能、減污、降碳、提質、增效方面積極貢獻崇明智慧、崇明方案。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崇明區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力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積極構建符合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定位的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構建“五新”生態產業體系,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森林覆蓋率達到31%。其中,崇明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40%以上;長興島海洋裝備產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長興島電廠完成“煤改氣”清潔能源升級替代,島內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橫沙島作為戰略留白區,積極穩妥發展特色可再生能源,以零碳為導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推廣綠色低碳生活
       
      ——到2035年,崇明區產業轉型升級和能源結構優化取得顯著成效,循環型社會建設水平明顯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建立生態核心優勢,森林覆蓋率達到35%,濕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進一步提升。其中,崇明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力爭達到60%以上;長興島海洋裝備產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橫沙島全面推廣以零碳為導向的建設和發展模式,努力實現零碳排放。
       
      ——到2050年左右,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其中,崇明島力爭實現碳中和目標;長興島力爭打造成為以國際領先水平海洋裝備業為特色的低碳島;橫沙島積極探索從零碳向負碳目標邁進。
       
      二、重點任務
      (一)開源譜寫新篇章
      在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背景下,全力推進本地可再生能源發展,積極爭取非化石能源電力,探索應用電力儲能系統、新型電力系統和智能微網,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和智能高效的電力系統。
       
      1.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新型光伏電站,重點依托公共機構、工商業建筑屋頂、產業園區等場址資源,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結合重點產業項目開發,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新建項目原則上應一體化開發屋頂光伏。推進實施新河鎮、建設鎮、堡鎮、中興鎮等鄉鎮整鎮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到2025年,全區光伏裝機容量達到800兆瓦。到2030年,全區光伏裝機容量突破1400兆瓦(含橫沙島新增圈圍地區)。穩妥發展陸上風電,到2025年全區陸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40兆瓦,到2035年陸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20兆瓦,積極配合市級部門開展深遠海風電建設示范試點以及市外來電通道建設,并爭取部分電量支持。積極探索生物質能、淺層地表地熱資源利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到2025年崇明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40%以上。到2035年,力爭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到60%以上,到2050年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85%左右。(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
       
      2.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積極探索應用“可再生能源+儲能”“源網荷儲”和多能互補。圍繞外電入滬配套電網工程,大力優化崇明電網結構。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效優化配置。在新能源接入電力系統、電網調度運行、運營實時監控、大數據分析、能耗輔助管控、技術管理創新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管理能級。完善用電需求響應機制,引導工業等用電大戶積極參與負荷需求側響應,充分發揮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作用,深入推進典型建筑樓宇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示范,并逐步在其他區域和行業推廣應用,力爭到2025年需求側尖峰負荷響應能力不低于5%。(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建設管理委、崇明供電公司、長興供電公司)
       
      3.推進零煤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長興島電廠更新改造,結合市政天然氣上島進度,在滿足全島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兼顧未來供熱及電力調峰需求,穩步推進現有機組“等容量”替代,2025年前完成現有機組“煤改氣”清潔能源升級替代工作,確保崇明區全域范圍無燃煤設施,推進長興島電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示范。2030年前開展天然氣摻混氫氣等低碳技術在燃氣發電和供熱中的試點。(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長興島電廠)
       
      (二)節流彰顯新風貌
      深入貫徹節約優先理念,持續強化工業、農業、交通、建筑、新型基礎設施、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增效。推進能源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加強技術創新應用,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4.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堅持節能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新增產業項目準入要求,將單位增加值(產值)能耗水平作為項目引入的重要標準,科學評估新增項目對能耗雙控和碳中和目標的影響,嚴格節能審查驗收閉環管理。鼓勵重點用能單位積極開展能效對標活動、限額管理、重點設備節能技術改造等,加強節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爭當行業能效“領跑者”。到2025年,完成15項重大節能技術改造項目。(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
       
      5.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煤電、有色金屬、電鍍等“兩高一低”項目(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采取有力措施,對“兩高一低”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強化常態化節能環保監管執法。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嚴格控制增量,調整優化存量,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降低碳排放水平。到2025年,完成15家落后企業調整,到2035年基本淘汰落后產能、工藝和產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生態環境局)
       
      6.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茖W規劃數據中心發展總量和通信基站發展規模,合理布局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提升項目能效準入門檻。新建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不超過1.3,持續提高效益產出要求,單位增加值能耗原則上優于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平。推進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探索5G基站向無機房化、室外小型化、智能化新模式發展。通過數字化注智賦能,構筑“5G+”智慧應用體系,深入開展技術創新,持續推進各類5G智能應用場景建設。鼓勵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建設智慧物流、快速分揀供應、加工包裝、保鮮存儲等設施。加快推進智能化終端基礎設施在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中的應用。(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科委、區經委、區農業農村委)
       
      7.推動市政基礎設施綜合能效提升。結合軌道交通崇明線站點周邊開發建設以及城橋鎮東部新城區建設、中部老城區功能優化、西部產城融合發展等重點區域城市更新,實施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動市政基礎設施綜合能效提升。加大各類工程建設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力度,推動廢舊路面、瀝青、疏浚土等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推進污水處理設施節能降耗,鼓勵污水處理廠采用高效水力輸送、混合攪拌和鼓風曝氣裝置等高效低能耗設備,優化工藝流程,提高處理效率。(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交通委、區綠化市容局、區水務局)
       
      (三)轉型發展新經濟
      大力發展“五新”生態產業,聚焦聚力重點領域,用新技術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8.推進現代綠色農業全面發展。堅持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導向,全面推進農業品牌化、集群化、科技化、融合化。建立健全“崇明+”地理標志品牌管理體系,加大優質農產品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橫沙現代農業園區等平臺,在橫沙島全力打造以零碳為導向的現代農業引領示范區。培育壯大科技型現代農業企業,建成規模農業產業集群,打造農業硅谷,全面提升農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發展資源循環型現代綠色種養業,引導和促進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打造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新高地??茖W推進肥料減量增效,到2025年化肥施用量降低10%,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樹立長三角農業低碳發展標桿。鼓勵包括田間防護林、有機肥施用、生物質炭施用等農田增匯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發揮農田生態系統的碳匯作用。(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農投集團、光明集團、上實東灘、區科委、區市場監管局)
       
      9.加快海洋裝備產業綠色轉型。聚焦“世界船、海洋夢、智能造”,以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為主線,打造千億級長興海洋裝備產業集群。推動船舶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江南造船智能制造項目落地,建設5G智能制造實驗室、數字化生產線、智能制造單元、數字化維保平臺,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集群。加強高技術船舶、核心配套設備及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制造,拓展延伸產業,全力提升產業鏈價值。深入研究造船、機械重工等行業節能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加強節能低碳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引導重點用能企業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制定“一企一策”專項工作方案,持續推進節能降碳,打造綠色高質量發展典范。(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市長興島管委會投資處、長興企業集團)
       
      10.堅持傳統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并重。以積極轉型、打造品牌為方向,鼓勵傳統制造企業整合資源、創新模式,推動崇明制造向崇明智造轉變。引導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金屬廚具生產等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依托崇明智慧島數據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儲能、新材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知識產權投入力度,支持龍頭企業引領構建產業鏈和創新鏈,打造若干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
       
      11.創新發展高端服務業。主動適應和引領新消費需求,將綠色低碳作為未來服務業發展最重要的方向和新興增長點之一,推動產業體系低碳化、綠色化、高端化。加快發展活力新康養,依托良好生態優勢,建立覆蓋高端醫藥、健康養老、中醫養生、醫療美容、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康養體系,加快落地中信養老、莎蔓麗莎等高端康養項目,打造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產業聯動的活力新康養特色小鎮。積極發展生態新文旅,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提升景區旅游能級,打造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加強生態文旅品牌活動推介,實施“旅游+”行動,深化“住崇明”等體驗式旅游服務,促進線上線下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景點內外一體化發展。到2025年,旅游直接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5%以上。(責任單位:區文化旅游局、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衛生健康委、區體育局)
       
      (四)提升優化新交通
      以推動交通高質量發展為重點,交通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優化、能源利用提效為路徑,有序推進交通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12.構建集約高效運輸結構。大力推進低碳貨運體系建設,完善貨運集疏運體系。推動城市物流配送綠色發展,結合崇明城鄉特點和農產品供應鏈特點,推廣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分時配送等集約化組織方式。加快配合推進軌道交通崇明線、滬渝蓉高鐵崇明站等快軌設施網絡建設,充分發揮軌道服務崇明與上海主城區之間的中長距離快速交通聯系功能。打造以軌道交通、快速公交聯絡線等骨干公交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的公共交通體系。加強交通需求管理,減少小汽車出行依賴。結合城市更新和十五分鐘生活圈,打造便捷舒適的道路慢行交通體系,保障慢行路權,提高網絡密度和通達性,構筑系統、安全、舒適、環境優美的慢行空間,不斷暢通綠色出行“最后一公里”。積極引導培育綠色出行習慣,倡導居民優先選擇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到2035年綠色交通出行比重達到85%。(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規劃資源局、區農業農村委、區經委、區綠化市容局、郵政崇明分公司)
       
      13.擴大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的應用。積極推動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加速推進公共服務車輛低碳轉型,在地面公交、巡游出租、公務用車、環衛用車、物流等領域推廣清潔能源。到2025年,公交、出租行業新增或更新車輛原則上全部采用清潔能源,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環衛、郵政等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車輛原則上全部采用清潔能源,到2030年公共服務車輛全部采用清潔能源。加快社會乘用車領域新能源推廣,重點研究燃油車替換為新能源車的鼓勵策略,引導存量燃油車更新替換為新能源車。社會燃油小客車保有量力爭到2030年進入峰值平臺期,到2035年小客車純電動車輛占比超過40%,到2050年左右力爭達到80%。研究新能源車進島優惠等措施。加大公路貨運領域清潔能源替代力度,在固定線路、區域短駁的貨運車輛優先推廣純電動化,對于長途貨運車輛鼓勵使用氫燃料、液化天然氣(LNG)等清潔能源,逐步提升清潔能源比例,2035年前開展清潔能源中重型貨車應用示范,2035年后逐步推廣清潔能源中重型貨車商業應用。推進交通非道路移動源清潔能源化轉型,港口碼頭作業機械和內場車輛優先使用電能、LNG等清潔能源,到2025年新增和更換的作業機械采用清潔能源,到2035年港口碼頭清潔能源使用占比達到50%。探索推進船舶裝備低碳化轉型,持續提高能效水平,推動內河混合動力船舶、純電動船舶、LNG動力船舶等清潔能源化建造和改造,2025年起新增環衛、危險品運輸船、公務船等內河船舶原則上采用電力、LNG或其他清潔能源驅動,到2035年客輪化石能源消耗降低50%。引導高污染高耗能船舶加快退出市場,深入推進船舶靠港岸電使用,探索開展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綠化市容局、區機管局、郵政崇明分公司)
       
      14.完善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充(換)電設施網絡,加快公交、出租、貨運等領域的集中式充(換)電場站建設。新建住宅配建停車位應100%預留安裝充電設施條件,商場、賓館、醫院、辦公樓等公共建筑配建停車場(庫)和公共停車場(庫)設置充電設施比例不低于10%,具有快充充電車位的數量不應少于安裝充電設施泊位數量的30%。到2025年,新建公共、專用充電樁500個。加強充電設施信息互聯互通管理,鼓勵自(專)用樁共享改造,加強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管理,引導谷電利用。加大交通樞紐場站可再生能源利用,結合自然條件和能源需求,推進應用光伏發電、風光互補供電系統。推進船舶LNG動力能源加注站建設。(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規劃資源局、區建設管理委、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
       
      15.科技賦能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持續推進交通行業節能技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智能公交體系,圍繞市民生活、學習、通勤、旅游等需求,在多維度交通場景內,推動智能公交規模化示范應用,依托智慧化的運營調度模式,提升公共交通運行效率。(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科委)
       
      (五)打造城鄉新格局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強化城鄉總體統籌,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加強新建建筑源頭準入,扎實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推動建筑領域新能源開發利用,深化建筑領域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轉型。
       
      16.推進城鄉生態空間結構優化。明確空間發展導向,城鎮空間突出緊湊集約,合理控制城鄉建筑面積總量,到2035年城鎮住房需求總量控制在2300萬平方米左右。重點聚焦“三高兩區”(即高速公路、高鐵、高壓線,生態敏感區、環境綜合整治區)和農宅零星分散的區域,持續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統籌布局城區、中心鎮、行政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城鄉設施聯動發展。嚴格管控高耗能建筑建設,將綠色低碳設計理念全面貫徹至城鄉規劃、土地出讓、方案設計、建設施工等建設全過程。推行綠色施工,開展綠色建造示范工程創建行動,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術應用,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和全裝修住宅,推廣鋼結構住宅,減少建設過程資源消耗。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大力推進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著力提升建筑智慧運行管理水平,區級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向建筑碳排放智慧監管平臺升級。推動建立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嚴格實施建筑拆遷管理制度,杜絕大拆大建。探索建設綠色城鎮、綠色社區。(責任單位:區規劃資源局、區建設管理委、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區集中居住推進辦)
       
      17.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嚴格貫徹國家及上海市建筑節能設計最新標準,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額設計標準。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實行綠色建筑標準,綠色生態城區范圍內新建民用建筑中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所占比例達到70%。逐步開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提升城鎮建筑和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在陳家鎮國際實驗生態社區范圍內開展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和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集中示范,集中示范區內,2022年起全部新建居住建筑執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機管局、區教育局、區衛生健康委、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18.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分布式太陽能、生物質能和熱泵技術在建筑中多元化、規?;瘧?,2022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業廠房全部使用一種或多種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10%,到2030年進一步提升到15%。推進適宜的新建建筑安裝光伏,2022年起新建黨政機關、學校、工業廠房等建筑屋頂安裝光伏的面積比例不低于50%,其他類型公共建筑屋頂安裝光伏的面積比例不低于30%。2025年起,陳家鎮國際實驗生態社區內執行高于全市要求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標準。推動既有建筑安裝光伏,到2025年公共機構、工業廠房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以上,到2030年實現應裝盡裝。在建筑領域推進用能方式變革,大力發展建筑電氣化、建筑光伏一體化、建筑直流配電和分布式蓄電,并與智能充電樁有機結合,實現未來建筑的柔性用電,探索形成城市新型柔性用電系統。推動新建公共建筑逐步全面電氣化,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規劃資源局、區機管局、區教育局、區衛生健康委、區經委)
       
      19.深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將節能改造與老建筑改造、電梯加裝改造、外墻面風貌改造、公共建筑設備更新等結合,逐步擴大改造范圍和規模,增加深度改造比例。繼續深入開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實施建筑物圍護結構、門窗、空調和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改造。到2030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70萬平方米,其中平均節能率15%以上的建筑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積極尋求綠色金融等資金支持,探索居住建筑綠色化改造長效機制。(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區教育局、區衛生健康委)
       
      20.繼續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營造自然緊湊的鄉村格局,保護村莊鄉土氣息,營造良好的自然景觀和鄉村生境。加快既有農房節能改造,鼓勵建設低碳、零碳農房,完善水、電、氣、廁配套附屬設施。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廣使用高效照明和節能環保灶具、農機、漁船、電動農用車等設施設備。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推動農房屋頂、院落等安裝光伏。加強農村電網建設,提升農村用能的電氣化水平。(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區發展改革委)
       
      (六)變廢為寶新資源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無廢城市”建設為目標,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92%左右,努力實現固體廢物近零填埋。
       
      21.推進固廢源頭減量。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避免區域建設更新過程中大拆大建、浪費資源。市政建設維護過程中加強各領域各部門統籌協調,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施工。支持企業采用固體廢物減量化工藝技術,降低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完善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化長效機制,推進一次性塑料制品源頭減量,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提升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水平。強化危險廢物源頭管控,跟蹤和更新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清單,建設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和重點監管單位“三點一線”可視化監控體系,并結合“一網統管”“一網通辦”等全面提升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能級。(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建設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
       
      22.綜合提升固廢收集處置能力。全面鞏固垃圾分類時效,完善生活垃圾收轉運體系建設,力爭2025年前建成濕垃圾集中厭氧處理設施(日處理360噸)。同時考慮餐廚垃圾與家庭和菜場廚余垃圾協同厭氧,研究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同步改造的可行性。加快推進崇明固廢園區規劃研究,力爭2030年前建成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園林綠化垃圾、農業垃圾等多元固廢協同處理的崇明園區。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升醫療廢棄物收運能力,逐步減少危險廢物跨省、出島處置,降低外運風險。(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衛生健康委、區農業農村委、區生態環境局)
       
      23.構建固廢高效資源化利用體系。持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污水處理和循環再利用,培育創建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企業和示范基地,構建建筑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等固廢高效資源化利用體系。多途徑提升濕垃圾和綠化林業廢棄物處理能力,實施源頭、中轉及末端環節的設施改造。鼓勵建設綜合化、規?;?、專業化的電子廢棄物再利用項目。探索推進新能源電池、報廢機動車等回收利用。(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生態環境局)
       
      24.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推動農作物秸稈多元化高值利用,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拓展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多種離田利用方式,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8%以上。推進廢棄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健全廢舊農膜、黃板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力爭實現全量回收。強化糞污還田利用過程監管,提升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技術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規?;笄蒺B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8%,實現養殖場干清糞工藝覆蓋率和液肥貯存池密閉改造率30%。到2035年,實現規?;笄蒺B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100%,養殖場干清糞工藝覆蓋率和液肥貯存池密閉改造率50%以上,畜禽糞污“氣-肥”聯產模式覆蓋率達到40%。(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農投集團、光明集團、上實東灘)
       
      (七)培育發展新科技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基礎,聚焦關鍵領域,依托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提升傳統產業能級,借助創新科技應用和流程再造驅動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發展新動能。
       
      25.培育綠色技術研發基地。圍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物流運輸等領域的“零碳化”轉變,支持建設綠色技術重點研發項目,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攻關。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和創新中心,引進碳中和研究院,成立碳中和技術創新聯盟,打造一體化的新型研究平臺。加強對重點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先進技術的研發、示范,以及產業化、規?;瘧?。(責任單位:區科委、區生態產業辦、長興企業集團)
       
      26.打造綠色低碳示范基地。推廣低碳領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強低碳經濟應用推廣,培育各類低碳數字經濟企業。建立碳中和產業園,運用智能化、綠色化技術開展零碳或近零碳應用示范,著力打造碳經濟。搭建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產業化的全鏈條低碳技術攻關服務載體,強化低碳產品新場景應用推廣。(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科委、區生態產業辦)
       
      27.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創島”。注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快蔬果生產“機器換人”步伐,鼓勵使用國際高科技新農機,布局“數字農場”“無人農場”,鞏固壯大高科技農業集群。加強與中外農業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優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廣優良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全力開展種養結合、生物能源-有機肥聯產、低碳堆肥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魚菜共生等多層次綜合水產養殖模式。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全面深度融合,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80%。(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農投集團、光明集團、上實東灘、區科委)
       
      (八)全民參與新風尚
      著力增強全民節約意識、低碳意識、環保意識,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的良好氛圍。
       
      28.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拓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開展學校綠色低碳生活活動,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提升減塑降碳理念,進一步推動本區綠色低碳生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到2025年,完成20所綠色學校的創建評審工作。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宣傳和引導,持續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深入開展市民低碳行動、節能減排、減塑限塑等專項活動,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增強公眾綠色低碳意識,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教育局)
       
      29.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到2025年,在全區范圍內創建一批高質量的低碳發展實踐區(含近零碳排放實踐區)和低碳社區(含近零碳排放社區),創建40家綠色餐廳,1家綠色商場。積極參與國家級與市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推進節約型機關創建,完成創建參評率100%的目標,力爭提前完成創建達標率70%的要求。鼓勵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網絡辦公、視頻會議等新型辦公方式。倡導高效能、低排放、護生態為核心的綠色出行理念,引導和鼓勵公眾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經委、區機管局)
       
      (九)提質增匯新生態
      統籌綠化、林地、濕地自然生態要素,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優化自然生態體系,增強森林和濕地系統固碳儲碳能力。
       
      30.鞏固提升森林碳匯能力。通過環島森林片區、生態貫通林帶建設,形成群落多樣、生態與景觀兼顧的城市森林體系。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1%。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5%。提高公益林的撫育強度,加強中幼齡林的林分撫育,2022-2050年期間爭取年均撫育中齡林面積2萬畝。培育經營長壽命樹木,持續增強森林活力,提升森林固碳能力,著力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到2025年,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到58立方米/公頃。到2035年,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力爭達到70立方米/公頃。(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農投集團、光明集團、上實東灘、地產集團)
       
      31.完善城鄉公園體系建設。依托崇明區生態資源稟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圍繞花博園區、集中居住、點狀供地等區域,有序推進“海上花島”建設步伐。完善以國家公園、區域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鄉村公園)等為主體,微型(口袋)公園、立體綠化為補充的城鄉公園體系。結合城市更新,以骨干道路生態景觀帶為紐帶,激活建成區及周邊地區活力。到2025年,新建100公里以上骨干綠道,建成10處以上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和鄉村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達到9平方米以上。到2035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骨干綠道總長度達到360公里。(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規劃資源局)
       
      32.增強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通過對遭到破壞、功能減弱、生境退化、類型改變等各類濕地進行恢復、修復和重建,不斷增加濕地面積,提升濕地保護率,維護生態系統功能,到2025年自然濕地保有量基本維持24.8萬公頃,到2035年濕地保護率達到59%(按照濕地二調口徑)。穩定增加濕地植被面積,根據崇明濕地植被分布情況,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逐步增加蘆葦、糙葉薹草等濕地植物植被面積,為濕地生物提供棲息地,充分發揮濕地固碳能力,增加濕地碳儲量。優化濕地固碳植被結構,結合喬灌草復合模式,達到水平空間增加植被面積、垂直空間增加植被質量的目標,提升濕地碳匯能力。(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地產集團、東灘管理中心)
       
      三、特色示范
      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多層級低(零)碳試點示范,積極探索各領域差異化低(零)碳建設路徑,打造形成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的亮點和特色。
       
      (一)重點區域:在橫沙島集中示范低碳農業種植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將橫沙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成為高標準現代農業引領示范區;推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推進橫沙島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探索高效儲能技術,全面實現電力清潔化,通過自身減碳增匯實現零碳目標。(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委、區農業農村委、區發展改革委、農投集團、橫沙鄉人民政府)
       
      (二)能源領域:建成若干個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新型光伏電站,加快推進港西鎮漁光互補(規劃裝機容量158兆瓦)項目建設;利用各鄉鎮以及光明、地產集團等規?;a養殖區開發漁光互補項目;推進整鎮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
       
      (三)新基建領域:建設綠色數據中心等試點項目,通過數字化注智賦能,把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深入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探索。通過液冷技術、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智能化等技術應用,探索數據中心近零排放。(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科委)
       
      (四)工業領域:建成一批綠色低碳(含近零碳)園區和綠色低碳(含近零碳)工廠,推進綠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工作,實現新建企業綠色工廠全覆蓋。擬創建若干個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責任單位:區經委)
       
      (五)建筑領域: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在陳家鎮國際實驗生態社區范圍內集中示范超低能耗建筑,探索形成一批本地適用的超低能耗技術,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規?;l展。(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
       
      (六)交通領域:建成一批交通近零碳排放示范項目,開展交通樞紐場站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低碳碼頭示范、非道路移動源清潔能源化示范和氫燃料電池應用等示范。(責任單位:區交通委)
       
      (七)農業領域:建成一批生態循環示范基地,開展水稻秸稈離田高值利用,以及化肥減量增效、保護地水肥一體化、可降解農覆膜栽培等技術示范;在畜禽養殖領域,穩步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實現土壤肥力和有機碳儲量雙提升,并開展農業廢棄物“氣-肥”聯產綜合利用技術示范。(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農投集團、光明集團、上實東灘)
       
      (八)公共機構領域:在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建成一批低碳(含近零碳)排放示范單位,優先在本區已獲國家級、市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節水型機關(單位)等榮譽的公共機構中開展試點示范創建工作。(責任單位:區機管局)
       
      (九)居民生活領域:在全區范圍內創建一批高質量的低碳社區(含近零碳排放社區),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居民全面深入踐行綠色消費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
       
      (十)碳匯領域:在重點區域或重要節點的公益林,建成若干個森林撫育增匯示范基地,促進林木生長,增加林木蓄積量,培育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發揮林業生態、景觀、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森林碳匯試點領域的溯源需求提供技術支撐,保障監測數據準確可靠。(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市場監管局)
       
      四、政策保障
      (一)建立健全碳排放管控體系。探索建立區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完善統計核算方法并建立健全跟蹤評估體系。將控碳降碳要求與節能減排等目標分解和評估考核體系有機融合,確保相關目標指標設定有依據、可分解、可落地。建立綜合績效評估機制,從行政管理層面加強統籌協調,聚焦重點,形成合力。(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統計局)
       
      (二)做好財政資金保障。逐步加大碳中和財政支持力度,安排資金促進節能減排、減污降碳和資源綜合利用。貫徹執行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稅收政策,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進一步提高市級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績效,加大區級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引導綠色采購,落實綠色低碳產品的政府采購需求。(責任單位:區財政局)
       
      (三)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發揮人才、科技等要素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中的支撐作用。聚焦碳中和示范區建設相關重點領域前沿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積極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高端智庫合作共建創新平臺載體。開展各層級碳科技、碳經濟和碳管理等方面人才培養和教育培訓,打造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人才高地。(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教育局、區科委)
       
      (四)加大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力度。研究建立生態島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方法體系,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完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生態產品價值評價等制度,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崇明減污降碳和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投資、設計、管護等全過程。積極探索碳普惠等機制創新,在推動各方共建共享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的同時,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惠及崇明百姓。(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統計局、區規劃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依托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各項工作的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統籌研究重大事項、重大政策。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和領導小組工作要求,積極作為,形成合力,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實現。(責任單位: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二)嚴格責任落實。要深刻認識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切實扛起政治責任,根據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落實目標責任。對照實施方案要求,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責任單位: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鄉鎮、有關企業集團)
       
      (三)強化評估督查。結合崇明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和世界級生態島發展需要,定期更新、修正碳中和示范區建設階段性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將碳中和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各鄉鎮、企業集團領導班子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及時跟蹤評估、督查考核碳中和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責任單位: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鄉鎮、有關企業集團)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