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17部門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實施意見

      文章來源:未知碳交易網2022-03-31 09:31

      為貫徹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5部門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精神,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縣城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全會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縣城建設發展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推動具有綠色宜居環境、綠色低碳建筑、綠色集約型基礎設施“三綠”特征的宜居低碳縣城建設,大力開展試點示范,進一步補齊縣城建設短板、推動縣城提質增效、提升縣城承載力和公共服務水平,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縣城全面綠色低碳發展,為夯實治蜀興川底部基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縣城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能力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有效改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推廣,綠色低碳縣城評價指標體系基本健全,培育創建30個左右生態環境優美、居住條件舒適、綠色低碳節約、城市功能完善、風貌特色突出、歷史文化彰顯、管理機制健全的“三綠”宜居低碳示范縣城。
       
      到2035年,縣城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全面建成,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縣城建設方式全面轉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能力、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深入推進,為我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提供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二、打造綠色宜居人居環境
       
      (一)嚴守縣城建設安全底線??h城建設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與安全,明確縣城建設安全底線要求。統籌推進縣城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縣城新建建筑應選擇在安全、適宜的地段進行建設,避開地震活動斷層、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易發的區域以及礦山采空區等,并做好防災安全論證。加強縣城防洪排澇減災工程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暢通行洪通道,留足蓄滯洪空間,完善非工程措施體系,提升縣城洪澇風險防控和排水防澇能力。加快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應急管理廳)
       
      (二)塑造縣城宜居空間形態??h城建設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不挖山、不填湖、慎砍樹,不破壞山水環境。建筑形態應疏密有致、錯落有致、合理布局,防止高密度高強度開發和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保持縣城及周邊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不變的前提下,加強山體、水體等生態修復,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違法取砂等破壞行為??h城新建住宅高度嚴格控制在18層以下,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確保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到位。加強50米以上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建筑物的耐火等級、防火間距、平面設計等要符合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要求。打通縣城消防救災應急通道,完善應急預案,保障戰略資源應急儲備。(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應急管理廳、水利廳、省消防救援總隊)
       
      (三)加強園林綠化空間建設。加強縣城及周邊森林撫育和植樹造林,廣植鄉土樹種、適生樹種,營建縣城建設與農林景觀有機融合的綠化景觀。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要求,優化公園綠地布局,推進區域生態綠道和綠色游憩空間建設,提升縣城綠化碳匯能力。鼓勵各市縣積極申報“國家園林城市系列”“森林城市系列”“四川省生態園林城市系列”工作。到2025年,創建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生態園林縣城。(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文化和旅游廳、省林草局、省體育局)
       
      (四)促進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傳承。在縣城建設中,堅持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城市特色風貌,不拆除歷史建筑、不破壞歷史環境、自然景觀,不伐移老樹和有鄉土特點的現有樹木。加快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評估認定,及時公布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地名文化和水利工程遺產,構建多層級多要素的縣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保護傳承管理體制,做好文物“四有”和掛牌建檔等工作,明確保護利用管理要求,按技術標準規范配備消防設施設備,做實做細“三定三禁”消防安全規范化管理。促進保護傳承利用,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縣城的特色標識,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日用而不覺中接受文化熏陶。(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民政廳、生態環境廳、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省文物局、省消防救援總隊)
       
      (五)推動綠色宜居社區建設。建立以社區級設施為基礎,縣級設施銜接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合理確定縣城居住區規模,推行以街區為單元的統籌建設方式,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加強基本政務服務、商業網點、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養老、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因地制宜優化、配置社區市政基礎設施,優化物業服務管理。建立健全社區消防組織,強化微型消防站建設管理,確保消防安全“有人抓、有人管”。創建一批完整居住社區、綠色社區。(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民政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省鄉村振興局)
       
      (六)營造人性化公共環境。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模式,打造縣城宜人的空間尺度。嚴格控制縣城廣場規模,縣城廣場的集中硬地面積不應超過2公頃??刂瓶h城道路寬度,縣城內部道路紅線寬度應不超過40米。結合行政中心、商業區、文化設施、居住區等建設補增公共開放空間,推動拆墻并院、拆違增綠等公共空間微更新,加強社區綠化、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公共活動空間場所建設。加大城管違法治理力度,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違規占用公共空間等行為。(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生態環境廳、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
       
      三、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
       
      (一)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房屋抗震加固等工作,持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節水改造,提升屋頂排水、外墻保溫等功能,推廣太陽能、再生水和節水器具應用。同步推進老舊小區海綿化專項改造,提升“滲、滯、蓄、凈、用、排”功能,加強低碳示范引領。按照綠色、生態、循環、低碳和健康的理念,嚴格執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強制性規范,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適性和健康性。到2025年底,建設一批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示范案例。(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
       
      (二)推動綠色建筑建設。推進全省縣城新建民用建筑落實基本級綠色建筑要求,嚴格執行建筑節能節水標準,鼓勵增加中水回收利用系統,新建公共建筑必須安裝節水器具。鼓勵政府投資建設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重點功能區內新建建筑按綠色建筑星級要求建設,鼓勵開展近零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建設。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引導民間投資建設項目發展星級綠色建筑。(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三)推廣綠色建造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鼓勵政府投資的學校、醫院、辦公樓等公共建筑項目優先選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方式,推廣應用鋼結構裝配式住宅。落實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制度,加快發展本地綠色建材產業,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加強綠色施工管理,提升綠色施工水平,最大程度節約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施工活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促進建筑材料循環利用,實現建筑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鼓勵有條件的縣城建立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公示制度。開展工地揚塵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土石方開挖、拆遷等建筑施工工地檢查。到2025年底,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當年縣城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以上。(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四)加強建筑低碳能源應用。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低碳能源使用,推廣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潔能源應用。積極推進國家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其他具備條件的縣(市、區)有序發展就近消納的分布式光伏,探索光伏建筑一體化開發試點,降低傳統化石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生物質能、空氣源和水源熱泵等,在成都平原等夏熱冬冷地區有序開發空氣源、淺層地熱能,在川西等高寒地區探索開發深層地熱能發電、供暖等綜合利用。積極引導和示范推廣太陽能利用、地源熱泵系統、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節能照明、自然采光等住宅節能技術,打造綠色低碳住宅。(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科技廳、)
       
      四、建設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
       
      (一)推動綠色節約建設模式。縣城基礎設施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結合實際,探索形成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態化建設方式,降低建設和運營維護成本。倡導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布局方式,統籌縣城水電氣熱通信等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減少輸配管線建設和運行成本。統籌基礎設施與市政道路橋梁、綜合管廊、老舊小區等建設改造,優化各類工程空間布局,避免反復開挖。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立足本地實際和發展急需,綜合考慮資金保障情況、財務平衡及收益狀況,優先加強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熟一批、實施一批。(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生態環境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開展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提質增效。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建檔制度,有序實施基礎設施隱患風險整治。加快新一輪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項目落地,持續推動污水管網全覆蓋和提質升級,有序實施混錯接、漏接、老化和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焚燒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改造,減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建設“無廢縣城”。加快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加大污泥非法堆放點的排查和懲處力度。加快實施縣城水電氣熱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鼓勵有條件的縣城實施架空線路入地改造,推進綜合管廊建設。加強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裝備等公共消防設施補建及改造,同步納入城市數字化管理。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施排水防澇設施改造。建設一批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統籌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燃氣、智能水務等感知終端。(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生態環境廳、水利廳、省能源局、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消防救援總隊、省市場監管局)
       
      (三)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提高公共交通路權比例,優化公交線網和站點設置,加快提升主要通勤方向上的公交服務供給。科學制定縣城慢行系統規劃,加強公共交通與慢行交通銜接。建設成片、成網、連續安全的非機動車專用道,補齊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短板,規范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加強日常巡查值守。打通步行道斷頭路,連接中斷節點,科學設置人行過街設施,提升街道環境品質和公共空間氛圍,開展無障礙設施整治和人行道凈化行動,打造連續通暢、特色鮮明、友好安全的步行道網絡。利用縣城現有公交場站、公共停車場、綠地資源和城市剩余空間,加強配電網、儲能、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對環衛、公交等公共車輛逐步開展新能源替代。推廣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實施智慧多功能燈桿建設,實現智能化按需照明。(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
       
      (四)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鼓勵公眾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和步行等方式出行,推進節水縣城、節水單位、節水小區和節水企業建設,強化用水管理及節水器具普及。完善再生水利用系統,建立污水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樹立“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理念,堅持源頭減量,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統籌建設回收網點和分揀中心,規范可回收物利用產業鏈,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到2025年,縣城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60%以上,其中公共交通分擔率提升至20%以上;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缺水縣城和水環境敏感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牽頭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交通運輸廳、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五、保障機制
       
      (一)強化工作組織。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加強督促指導,強化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建立部門協調機制,及時研究、有序推進縣城綠色低碳建設各項工作。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民政、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文化和旅游、應急、市場監管、體育、鄉村振興、林草、能源、文物、消防救援等有關部門按照本意見要求,細化工作方案,落實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二)推動試點示范。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研究制定“三綠”宜居低碳示范縣城標準,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和培育工作,到2025年,培育并驗收30個左右“三綠”宜居低碳示范縣城,探索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建設經驗,為全省綠色低碳縣城建設提供示范。
       
      (三)開展評估評價。住房城鄉建設廳每年牽頭開展全省縣城綠色低碳建設年度評估評價,總結工作進展成效,及時推廣好的經驗模式。對于違反綠色低碳要求的建設行為,進行典型案例通報。
       
      (四)廣泛宣傳推廣。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平臺,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宜居低碳縣城建設的重要意義,及時總結工作進展成效,加大對試點示范、優秀案例的宣傳力度,營造社會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