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核影響減排和能源價格
放棄核電,加之地緣政治帶來的能源危機,德國不得不擴大燃煤電廠的使用。煤炭重新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發電能源。2022年德國發電并網的電力中,有1/3來自燃煤電廠。煤炭發電量同比增長了8.4%,導致約2.7億噸的二氧化
碳排放,相當于德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左右。這也是德國未能實現2022年的二氧化
碳減排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加充滿戲劇意味的是,德國還不得不依賴從國外進口電力,其中大部分來自法國的核電站。聯邦網絡局關于供應安全狀況的最新報告稱,德國“有望成為電力凈進口國”。除法國外,出口商主要是羅馬尼亞、波蘭、荷蘭和芬蘭等其他10個歐盟國家。他們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積極發展核電的聯盟。在距離德國邊境不到100公里范圍內,德國的鄰國有7座核電站正在運營。
圍繞淘汰核能,德國工商總會(DIHK)就供應瓶頸和能源價格上漲發出警告。DIHK主席彼得·阿德里安表示,盡管天然氣價格下跌,但德國大多數公司的能源成本仍然很高。在供應安全方面,德國“還沒有走出困境”。
丁永健說:“如果純理性思維,也許繼續運行這3座核電站10年左右,對德國的國民經濟更好,有利于
碳中和的長期目標,包括發展(
新能源)儲能技術,同時控制電價,有利民生。”
拆除核電站將是個長期工程
關閉核電并不意味著問題的結束,核電運營商面臨拆除核電站并儲存放射性廢物的任務。
核電站的拆除工作可能將持續數十年。即便一切按計劃進行,拆除一座核電站大約需要10—12年。從全球范圍來看,核電站的拆除是一大難題。據2022年10月的《世界核能狀況報告》報道,全球已有204座核電站關閉,但是拆解真正完成的只有10座。具體到德國,曾經投入運行的33座核電站,現在只有3座被完全拆除。德國反應堆退役和拆除以及廢物運輸和儲存的總成本估計將達到488億歐元。
核電站拆除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處理放射性物質。許多步驟必須在完全保護的條件下小心翼翼進行:表面去污、各種鋼材的拆除、墻壁的銑削。還有一個重要挑戰是,要非常干凈地分離材料。
后續的最大問題則是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只有將廢物放入儲存庫中,核淘汰才“真正完成”。
但目前德國仍在尋找高放射性廢物的存儲庫。根據法律規定,到2031年,應在德國境內找到存儲庫的位點。薩爾茨吉特附近一個廢棄的鐵礦,是已獲得法律許可的中低放射性廢物儲存庫,但要到2027年才能投入運營。
目前而言,在深層地質層中進行最終儲存仍是最安全的解決方案。德國聯邦政府于2017年設立了一項基金,為退役和最終封存提供資金。經濟部預計,臨時和最終儲存將耗資約1700億歐元。在這項任務的時間限度到來之前,核能的所有短期優勢都有可能消失。德國沒有一座核電站運行超過37年。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