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圖發布 碳足跡管理邁入新階段
據了解,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產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石油、煤炭等含碳資源消耗越多,二氧化
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小。產品碳足跡是碳足跡中應用最廣的概念,是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從原材料的生產、運輸、分銷、使用到廢棄等流程所產生的
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同志介紹,《方案》明確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工作目標和實現路徑,強化任務分工和政策協同,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要求。從建立管理體系、構建工作格局、推動規則國際互信、加強能力建設四個方面明確碳足跡工作目標和任務分工,重點任務更細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多方參與的碳足跡工作格局、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持續加強產品碳足跡能力建設四項主要任務,并分解成22項具體工作,其中包括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和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建立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制度等。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國際間貿易也更加重視對綠色供應鏈規則的實際應用。在此帶動下,有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比如,自202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就提出對從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征收碳關稅,以實現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55%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例行發布會上提到,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從標準、因子、制度規則等基礎性工作著手,推動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和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以及標識認證、分級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強化政策協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豐富拓展推廣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鼓勵地方
試點和政策創新,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跟蹤研判國際涉碳貿易政策和產品碳足跡相關規則發展趨勢,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對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品碳足跡規則交流互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加強產品碳足跡核算能力建設,培育專業化人才隊伍和機構,強化數據質量、數據安全管理以及知識產權保護。
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節能與綠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趙越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方案》明確了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將加快建立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增進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互信,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
北京生態設計與綠色制造促進會秘書長、“中創足跡”創始人、
北京中創綠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遲曉光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支撐。此次《方案》的出臺,意味著我國已邁入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碳足跡管理的新階段,將有助于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遲曉光表示,《方案》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將強化產品碳足跡全生命周期理念,有利于形成部門分工協作的長效機制,推動國際銜接互認;進一步夯實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和核算模型開發應用;提升企業碳足跡管理能力,引導和推動企業按照生命周期理念開展產品生產經營活動。
“可以說,《方案》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碳足跡工作的開展,促進了管理體系的統一、規范化和標準化,提出了針對、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對于行業企業和產品而言,有助于逐步突破國家涉碳貿易壁壘,增強我國相關產品的國際核心競爭力。”遲曉光指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