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降低碳足跡核算成本
產品碳足跡的核查與背景數據庫的建立,更像是一場“雙向奔赴”。一方面,產品碳足跡的核算離不開背景數據庫,另一方面,通過核查,可以收集到產品各個環節的實景數據。
“實景數據就像參照物。”康航飛解釋,每家企業的實景數據,都可成為其他企業的背景數據。不同企業的同一類產品碳足跡實景數據越豐富,背景數據庫的客觀性、準確性就越強。
目前產品碳足跡核查核算基本都是由政府主導推進,企業主動委托國內或國際機構開展碳足跡核查認證的積極性并不是特別高。
“太不容易了。”談起剛剛完成行業首個碳足跡實景碳足跡數據核算,湯毅感慨道,“從企業人員培訓,到核實供應商數據,幾乎都是從零開始。整個產品碳足跡核查過程,我們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
“目前,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碳管理體系,企業技術人員普遍缺少碳技能和碳知識。”康航飛從技術層面分析,碳排放數據收集和分析困難、數據來源較為分散、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準確完整的碳排放信息等因素,都讓企業望而卻步。
此外,增加運營成本也是企業參與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碳足跡核查核算的費用不低,評估后還要進行軟硬件的提升,而且這種投入很可能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效益。”湯毅說。
如何降低企業碳足跡核算成本和門檻,提升碳足跡核算效率?數字化工具有望成為“破局”的關鍵。
今年初,“蘇州市產品碳足跡管理云
平臺”正式上線,企業只要填寫產品相關原輔料使用、能源使用等數據,便可智能生成標準化的產品碳足跡報告。
孫暢表示:“平臺給企業提供了一個降低碳足跡核查門檻的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核定產品碳足跡。”
同時,通過平臺可廣泛收集各個行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全生命周期數據,為構建蘇州本土化的碳排放因子庫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意見》,國家也鼓勵在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中,使用5G、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數據監測、采集等的可靠性和即時性。
徐明介紹,天工數據庫利用AI工具開發了專門適用天工數據庫建設的大語言模型應用工具,僅用7個月的時間就得到了4132個單元過程的數據,相當于其他國家10年的數據搜集量。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