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正式生效。這意味著,自2024年7月起,動力電池以及工業電池必須申報產品
碳足跡信息,到2027年7月要達到相關
碳足跡的限值要求。同時,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制造商、材料成分、可回收物、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
歐洲新電池法生效的同時,今年10月1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法規也開始實施。按照新規,歐盟將對從境外進口的鋼鐵、鋁、水泥和化肥額外征稅。
種種跡象表明,國際市場上對于進出口產品的
碳管理日趨嚴苛。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既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挑戰,也醞釀著一定的機遇,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改變生產方式等舉措來降低
碳排放,進而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日前,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他表示,關于動力電池和工業電池碳足跡信息申報的問題,這是全球的大勢所趨。任何一家企業、一種技術工藝或者產品,其碳足跡一定是越來越透明,可追蹤、可報告以及可核查的。
“像歐盟這樣的主要經濟體,將逐漸把碳足跡管理作為市場準入條件之一。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需要主動適應這樣的市場環境,盡可能地將其視作市場環境的變化。”鄒驥認為,國內的企業在適應上述變化的過程中,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過程中,畢竟中國也要實現“雙碳”目標,讓碳足跡清晰可循是大勢所趨,企業應該抱有開放積極的態度應對。
而圍繞著
碳市場頂層設計的問題,鄒驥認為,
碳市場與金融市場會進行局部結合。碳市場要想取得長足發展,真正發揮作用,與金融市場的鏈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金融機構介入碳市場也是水到渠成的。
據悉,今年年初,證監會向華寶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東方證券、中信建投6家證券公司新發自有資金參與境內
碳交易場所內
碳交易資格。
鄒驥認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獲得碳交易資格。要打造真正的碳市場,還需要發揮市場極致的作用,相關的主管部門則需要發揮管理職能,做好碳市場的額度管理、減碳目標規劃等。
“在實踐階段,碳市場的頂層設計必然會涉及到各個部門的協調,負責頂層設計的部門,有必要站在更高的立場上來做好機制協調,這當中一部分問題會在實踐中暴露出來,但問題的出現往往也醞釀著機遇。”鄒驥認為,當前的碳市場還在發揮過程中,包括
CCER的重啟等,都是在進行部分實踐嘗試,最終會匯集到一個統一的碳市場中。
在他看來,展望未來,數字經濟和
綠色經濟將成為主流,盡管目前世界范圍內地緣關系變化多端,但只要市場的邏輯存在,數字經濟和
綠色經濟的新動能就會發揮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