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與電動車入歐影響幾何?
市場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304.3GWh(吉瓦時),在前十名榜單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占據六席,總市占率為62.6%。此外,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電池出口持續增長;今年1-7月,我國動力電池企業電池累計出口為67.1GWh,儲能電池累計出口為7.3GWh。
而僅從歐洲市場來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中國在歐洲的動力電池裝機占比持續提升,2019年-2022年分別為11.8%、16.8%、22.6%、34%。某動力電池企業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外標準、核算標準和碳排放數據庫不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新電池法》實施后帶來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后續將進一步提高技術競爭力。
張孝榮分析稱,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需要提供全產業鏈的碳足跡聲明及標簽,這涉及碳排放數據的披露和記錄,管理成本增加;從礦產資源開掘提煉加工等等諸多關節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也會增加難度。張君毅認為,歐盟《新電池法》落地不僅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對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鏈都將造成影響;他表示,短期內不可避免會帶來成本上升,中小企業競爭門檻提升;長遠來看,將催生行業新一輪深度洗牌,加速市場競爭格局演變,推動全球電池企業向低碳化轉型。
目前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遠景動力等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布局零碳工廠,開始從上游的采礦、原材料、正負極、電芯、系統、回收利用等全產業鏈布局碳足跡、數字護照。
此外,張君毅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也增加了難度,進入作為歐洲汽車市場大本營的德國市場會越來越難。華泰證券分析稱,歐盟《新電池法》將促使我們出口企業加速零碳轉型,在生產技術上將向著高效低能耗、環保低碳等方向進行革新;同時有望倒逼國內回收體系完善,或將加速國內產業鏈的
綠色轉型。
張孝榮認為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本地化策略,加強與歐洲當地企業的合作,共同研發制造低碳電池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中國
新能源汽車可以擴大海外生產基地的建設,提高海外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運作效率,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共同研發和創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