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推進豐產增效與綠色低碳發展,釋放減排降碳潛力
如何推進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已制定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編制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科技創新需求清單。當前,細致做好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各項工作,要組建跨單位、跨學科、跨團隊的合作機制,聚焦瓶頸和短板,加強稻田甲烷減排、畜禽低碳減排、農田碳匯提升、農機綠色節能、可再生能源替代等農業農村綠色低碳核心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工作,示范先進適用的減排固碳技術,形成適宜不同區域的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并在示范區推廣,穩步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
報告建議,協同推進豐產增效與綠色低碳發展,降低農業排放強度。具體而言,實施稻田甲烷減排豐產技術創新,強化稻田水分管理,推廣稻田節水灌溉技術,改進稻田施肥管理,選育推廣高產優質低碳水稻品種。在肥料方面,研發農用地氧化亞氮減排增效技術,推進氮肥減量增效,推廣新型肥料產品、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施肥技術,推進有機肥與化肥結合使用。在養殖上,要創新牛羊等反芻動物高效養殖與腸道甲烷減排協同技術,改進畜禽飼養管理。大力發展水產低碳養殖,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魚菜共生、大面積增殖等生態養殖模式。推廣保護性耕作、同步測深施肥、耕播聯合作業、智能節水灌溉、智慧化養殖等農業綠色機械化裝備。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嚴東權表示,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市場主體和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長效機制,既要加快技術研發,更要突出技術推廣應用,讓農民用上,這樣才能讓減排降碳的潛力真正釋放出來。
在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地也不斷探索出越來越多的發展路徑。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全球環境基金農業示范區內,通過采取固碳、減排、氣候變化適應以及增效增收等技術,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5%至25%、固碳量增加12%至17%、作物單產增加5%至10%的成效。山東濱州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構建了高效種植-生態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種養結合減污降碳技術模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