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排放、
碳資產管理的標準體系是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政策工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標準與基準專業委員會2023年學術年會“大氣與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標準發展回顧與展望”分
論壇上指出,“如何搭建這套體系正是我們今天需要探討的問題”。
在張昕看來,碳排放、碳資產管理的標準體系是
碳市場運行的基礎,
碳市場運行的好壞關系到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因此,搭建什么樣的標準體系,以及如何搭建標準體系也至關重要。
張昕指出,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核查制度,并不斷完善相應的技術規范,構建了2013—2020年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造紙和民航等約7000余家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數據庫,有力支撐了全國碳排放管理和碳市場運行。
與此同時,在碳排放管理被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系統之后,碳排放管理監督幫扶和執法檢查制度建立起來,對于提升碳排放數據的質量有明顯效果。
“但是在構建起這樣的一套碳排放管理和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的同時,我們也面臨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比如缺乏直接服務于碳市場建設和碳排放管理的中長期規劃,缺少配套的政策和更為細致的標準體系等。”
“要破解這些問題,需要制定統一的規范,并提高規范的科學性、易用性,控制碳數據質量,做好碳排放相關的本土化技術和管理工作。”張昕提出了建立完善
碳管理標準體系和
平臺的構想,并表示:“在此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完善碳排放監測計量和核算體系,處理好我國現有的標準體系和即將開發的標準之間的關系,還要把原有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里的管理要求提煉出來,構建有序的管理制度,推動標準市場化服務。”
“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建立起來的標準運用到生產生活之中,推動整個產業的
綠色低碳發展。”張昕指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