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低碳轉型大趨勢,對企業發展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
南方周末:“十四五”時期將會是碳達峰的關鍵時期,這對于企業來說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李雪梅:的確,“十四五”期間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對中國企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一些高耗能的企業,如果企業領導層比較重視,能提前去布局,主動轉型進行設備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跟上低碳轉型的大趨勢,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例如,這幾年歐洲對于進口產品是有一個貿易壁壘的,如光伏電板,是需要供應商提供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足跡。歐洲的消費者在選擇同功能的不同產品時,他們更愿意選擇具有低碳標志的產品,或者有碳排放量數據的產品。所以,對于那些提前布局低碳轉型的企業來說,可以更快地占領市場份額,在競爭中勝出。
關于挑戰方面,要進行低碳轉型,無論是設備升級,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是需要比較大的投入,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成本。特別是對于某些行業受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在企業發展舉步維艱的時候,再讓他們投入大量成本去轉型升級,這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不做的話,企業也會面臨著淘汰,特別是高耗能、排放強度比較高的企業,所以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例如,一些大型汽車品牌,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會對供應商進行評級打分,其中就包括碳排放的評價項目,如果做得不好評分比較低的話,就會被剔除出供應商名單。
南方周末:在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下,企業如何開展
碳減排管理實現碳資產增值?
李雪梅:首先很多企業可能需要去學習了解目前我們國家碳排放交易的政策和規則。因為對于不同的行業,基準值、計算的參數取值都是不同的,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技術能力。其次,是需要了解企業的節能潛力。一方面可以通過節能技術改造實現節能減排,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投資一些可再生能源項目,如林業碳匯等。
在碳排放交易體系下,每個納入體系的企業都會有一定量的碳排放權配額,這個其實就是碳資產,企業可以在履約前把這項資產進行抵押融資、期貨交易等,實現資產增值。當企業經過一系列節能努力后,如果繼續往下減排的成本很高,甚至高于市場
碳價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在其它領域開發林業碳匯等減排項目進行抵消,從而實現
碳交易體系下的履約任務。如果經過節能減排后,企業碳排放量小于
碳配額,則可產生碳余額,這個是碳凈資產,可以拿到
碳市場上交易,賣給那些不夠用的企業。其實碳資產增值的途徑還是很多的,很多金融手段都可以使用。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