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全國首批《污水處理
綠色低碳標桿廠名單及經驗做法》,
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國水環境集團碧水再生水廠憑借其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顯著成效,成功入選“技術管理協同創新類標桿廠”。這是繼該項目登上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后,再次獲得國家級認可,為我國污水處理行業
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副中心樣本”。
碧水再生水廠是國內首例采用“原地不停產改擴建”模式的下沉式再生水廠,其核心技術——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由中國水環境集團自主研發。通過將18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設施全地下化布局,項目徹底解決了傳統污水廠臭氣、噪聲等鄰避問題,節約土地資源2/3,釋放地上空間7萬余平方米,打造出集人工濕地、園林景觀于一體的“地下水廠+地上公園”生態綜合體。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東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再生水廠,碧水項目服務人口近70萬,覆蓋通州建成區84%的生活污水處理任務,出水水質達地表水Ⅳ類標準。每年生產的6500萬噸高品質再生水,100%回用于環球影城、行政辦公區、玉帶河生態補水等領域,相當于為北京市節約了一個中型水庫的水量。
碧水再生水廠的實踐,正是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縮影。2022年,《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再生水源熱泵替代傳統能源;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啟動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遴選,計劃到2025年建成100座標桿廠,全面提升行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在節能降碳方面,碧水再生水廠項目集成應用智能曝氣控制、水源熱泵等多項技術,每年減少
碳排放超1萬噸。其中,水源熱泵系統提取再生水中的熱能,為周邊建筑提供穩定供冷供暖服務,形成“水資源循環利用+綠色能源供給”新模式。中國水環境集團貴陽南明河項目應用該系統技術入選《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
碳中和典型
案例集》。
“污水是城市‘第二水源’,更是綠色發展的戰略資源。”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表示,碧水項目通過技術與管理雙創新,實現了水資源、土地資源、綠色能源的100%利用,為破解超大城市水安全與生態空間矛盾提供了系統方案。未來,企業將深化中德環境技術創新中心等國際合作,助力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高標準建設。
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碧水項目為樣板,加速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文旅體商”融合發展。北運河濱水岸線提升、水景演藝等工程陸續啟動,推動水岸經濟與生態價值協同釋放。
隨著《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深入實施,2025年,北京全市將新建再生水廠10座,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與美麗中國建設注入更強動能。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