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3060”目標至今,四年時間內,各行各業的節能降碳工作不斷深入。隨著碳達峰的時間點逐漸臨近,減碳挑戰也在日益加劇。但依舊很多企業不知如何開啟可持續的大門,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全局和長期思維的欠缺,另一方面則在于對未來經濟回報的不確定性。
直觀上來看,減碳事業似乎前期投入巨大,短期內無法取得直接回報。企業首先要生存下去才能考慮減碳問題,因此如何通過踐行可持續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是其尤為關心的問題。
然而,就在近日,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的《與商業價值共贏——
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2024》報告卻提出了一些“反直覺”的觀察,一半以上的調研企業表示,已通過能效優化、精益管理、循環經濟等
碳中和路徑,將減碳降本內化為企業競爭力,迅速取得短期經濟回報和市場認可。
對企業而言,碳中和不是空中樓閣,需要考慮經濟性,用商業的力量去推動。報告進一步指出,雙碳目標和窗口期已確定,碳中和將是未來半個世紀最大賽道。長遠來看,積極應對的企業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