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自動監測站在建設時要求采樣口距離地面高度要在50米到100米之間,這座60多米高的鐵塔正好滿足要求。”銅川市環境監測站大氣噪聲監測科科長劉科向記者介紹,租用現成的鐵塔,可以有效降低建站成本,縮短建設時間。
想要高效控碳減碳,就得先摸清碳“家底”。目前,陜西省正在織密減碳網絡,以多元化手段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
主動創新,快速精準監測溫室氣體
進入監測站,劉科隨手拿起一個用過的白色塑料殼,向記者科普起來。“這個是鐵塔上端的采樣過濾頭,氣體是從下端進入,經過U形管路,從上端出來再進入儀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去除大的顆粒物,以及部分水分。”劉科說。
經過三級過濾,水分、雜質等得到了有效處理,干凈的空氣進入分析儀器同步進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濃度的分析。每15秒,分析儀器上的三組碳濃度數據會更新一次,實時傳輸至國家環境監測總站。每12小時,分析儀器會自動校準一次,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
像這樣可以精準監測溫室氣體濃度及變化的地面自動監測站,銅川市已有4個。銅川市環境監測站碳監測技術團隊運維負責人范仲濤告訴記者:“我們監測的精度很高,幾乎可以達到ppb量級,ppb量級就相當于是故宮里的一粒沙子的擾動都可以監測得到。”
作為國家首批碳監測基礎
試點城市,銅川市充分發揮陜西省內各領域科技資源優勢,針對傳統溫室氣體走航監測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引入了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設備和無人機高空懸停采樣實時測試的方法,利用無人機攜帶采樣器和采樣管路懸停于距地面一定高度,使用設置于地面的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儀實現了對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快速、高精度飛行監測,大大提高了走航監測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測得準,減碳措施才能更有針對性、更高效。如今,陜西省已建立了空、天、地一體化的立體監測網絡,初步摸清了溫室氣體濃度及變化情況。
豐富工具,推動大型活動減碳
在2024年“全國低碳日”陜西主場宣傳活動上,倡議全社會減碳,全民減碳,倡導大型活動碳中和。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排污許可管理處四級主任科員馬駿說:“經核算,今年的宣傳活動在籌備階段、舉辦階段和收尾階段共產生4.7噸二氧化碳當量,通過購買
CCER方式,也就是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使本次活動實現了碳中和。”
倡導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是近年來陜西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新舉措。
《陜西省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明確,參與人數達500人及以上的大型活動,應通過購買
碳配額、
碳信用的方式或通過新建
碳匯林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納入
碳市場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通過強化節能降耗等措施節余
碳配額,用于支持大型活動碳中和。用于抵銷的碳配額、
碳信用、
碳匯量大于等于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排放量時,即可判定該大型活動實現了碳中和。參與人數在50人及以上且不足500人的各類活動、
會議,可通過自我承諾確認實現碳中和。
“通過近幾年的探索,我們總結出了源頭減碳、企業捐碳、林業吸碳等方式實現碳中和。比如在第十四屆全運會期間,我們就綜合運用這三種方式實現運動會的碳中和。”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排污許可管理處趙亞軍表示。
近年來,陜西省還積極推動
碳排放權交易,林業碳匯,
碳捕集、封存與利用,建設碳普惠
平臺等,開展
碳標簽評價工作,越來越多的低碳民宿與游客見面。
與此同時,陜西省緊抓機遇,積極融入國家有關“雙碳”建設試點工作。當前,西咸新區、商洛市、銅川市已入選國家深化適應型城市試點,西安市入選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榆林市、西咸新區入選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陜西還通過發布低碳零碳試點示范名單、工業領域碳達峰試點項目,為全省經濟社會
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樣板與示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