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中關村
論壇——全球科技創新高端智庫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提出,在
碳排放與碳吸收極不平衡的今天,新質生產力是實現
碳中和重要支撐,我國亟需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實現工業流程端低碳零碳再造。
張濤表示,中國碳排每年大約為100億噸,其主要來自能源生產,為45億噸;其次是工業生產,為39億噸;再次是交通、建筑等,為15億噸。但中國的生態系統固碳和工業固碳能力遠不及碳排的100億噸,由此可見,碳的排放與吸收極不平衡,亟需變革性技術解決碳失衡。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依靠新質生產力來保障碳達峰碳中和。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任何單一能源都無法支撐其發展,必須構建一個新型能源體系,實現
綠色低碳多能融合,其中也包括化石能源。其次,我們需要發展新型數字智能產業耦合,通過能源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來提升效率,并保持柔性靈活性、技術可控、安全高效。”張濤說。
在工業流程端,需要新技術支撐其低碳零碳再造。張濤指出“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是工業能耗和碳排放大戶,是典型的‘難節能、難減排’行業,必須對現有的工業流程進行低碳零碳再造。”
為此,張濤提出深度電氣化、借助多能融合
平臺降碳兩個方案。他表示,“隨著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電力市場將更多地轉向綠色電力,深度電氣化將有助于支撐工業流程再造。對難電氣化流程,可以借助綠氫、合成氣/甲醇二氧化碳等多能融合
平臺,實現低碳零碳流程再造。”
對于石化行業,張濤基于以上原則給出降碳策略。一是鋼化融合,即鋼鐵與化工融合,利用鋼廠尾氣合成乙醇。他指出,全國鋼廠尾氣可制1000萬噸乙醇,不僅可解決“與民爭糧”問題,還能減少鋼廠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000萬噸。二是近零碳用醇制烯烴MTO,即綠氫融合煤制烯烴減碳。他表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已掌握相關技術,通過引入綠氫,減排水煤氣反應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多環節,實現煤炭用量減少近50%,二氧化
碳減排69.3%。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